分享

【歪读《古文观止》】耿直廉洁——《介子推不言禄》

 老梅的碎碎念 2021-07-17

看了《介子推不言禄》。真不知如何来写“我的”解读了。这完全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我搞不懂这其中的人物。左丘明在写《左传》时,以事实为事实,尽量不着个人喜好。而我在理解时,却只能从自己的狭隘的角度出发,人模狗样的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爱憎是非。而这一篇却让我狭隘的爱憎是非都无处安放了,只有疑惑。

通过上一篇《寺人披见文公》,知道晋文公重耳在国外流亡十九年之久,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在这个流亡过程主要有五人一直陪护着他,介子推便是其中一个。说到介子推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寒食节”说的都是他。他被奉为“忠君赴义、不为名利”的典范。

按理重耳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当上了国君,论功行赏时首推这五人啊!为啥重耳偏偏忘了介之推呢?人又不多,只有五人啊!介之推都“割股奉君”了,这是何等的恩情啊!怎么就不记得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小时候听过一段“说书”,说明太祖朱元璋幼时家贫,讨饭过活,一次饿晕在路旁。被一群乞丐救到寺庙,用剩菜残羹煮了一碗汤给他吃。那汤美其名曰“珍珠白玉翡翠汤”。就是这一碗馊酸汤,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念念不忘。何况重耳喝得可是人肉汤啊。

再退一步来说,上一篇的《寺人披见文公》中晋文公对一直追杀他的仇人寺人披,都能接见,信任。对于曾经卷款背弃他的头须都能重新重用。为啥一直忠心于他的介子推,他就忘了呢?

重耳老糊涂了?

还是重耳觉得忠臣就是忠臣,忠臣就是自己人,不计较,当下最重要的笼络人心,团结有生力量,哪怕之前的反对派。就像我们对自己家人总是大呼小叫,对外面人却亲切得很?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五人都别赏啊!你为啥偏落下一个呢?都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你让介子推怎么想啊?反正我是想不通。

所以到底是重耳忘了介子推?还是介子推态度鲜明的表示“不言禄”——我不要!

介子推不言禄的原因,用他的话来说是:重耳历尽磨难后成为晋文公,是天不绝晋,是上天的功劳而非人力,而现在却有人为此邀赏,是与天争功,是盗上天之功劳。这是他真心话吗?如果是,真有点迂腐了他怎么还信奉“天命论”呢?“天命论”过时了,现讲究的是“人的德行”讲究的是“事在人为”了。但正是他的这种有点过时的“天命论”,强有力的证明他“不居功”的敞亮。

但我是个俗人啊!俗人就很难理解如此高尚的品格。我只会从利益的角度庸俗的再说上几句。

介子推说得是气话吧?(从后文看,子推也认为是怨言)总不能把国君晋文公骂上一通吧,那就寒碜寒碜他身边那些人“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子推你的情商堪忧啊!把昔日患难好友得罪尽了。虽然归隐之心已绝。

写上以上一段话,我已觉自己面目可憎了。

介子推的母亲真好!二句话一试探,明白了儿子的心意,但用行动力挺儿子一同归隐去了。甚是潇洒!何为潇洒?舍弃!

介子推母亲第一探:何不也去求赏?这样老死怨谁呢?(这样是指哪样?是贫困?是心里的怨恨?)。介子说:已经批评过他们了,又是效仿他们,那罪过就大了。何况我已口出怨言,就不该受俸禄了。倒也是,不然自己打自己的脸,让世人耻笑。

介子推母亲第二探:也让他(晋文公)知道一下,如何?介子推说:语言是身体的文饰,身体都要归隐了,哪还用得着文饰?不然就是为了显露了?太过低调的奢华。母子一同归隐至死。介子推之所以这样,同她的母亲的家教是密不可分的。

不知是国人都为介子推鸣不平呢?还是文公突然间的“醒悟”?他要求介子推出山,但架不住介子推的归隐之心决绝。宁可烧死没下山。晋文公是不是悔上加悔?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以此记下他的过错,并表扬好人。来年同日他还素衣相,据说那天都不准生火,只能食寒食。这也是寒食节来源的一说。

想想上一篇的“寺人披”,再看看这篇中的“介子推”。人,是不一样的。做自己认为最好的人就行了。

关注

扫描二维码



若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