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艺术》这一章读得更累,对于感性的我来说,写的没感情也没艺术,与段文杰写的《佛在敦煌》中的“石窟艺术”相比,相去甚远。就像一个老先生自顾自的讲课,下面的学生都睡着了。在这一章里面,樊锦诗老师又不见了。 既然上课,那我也做一回学生吧。摘一些重点。 1·莫高窟属于综合艺术,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形制多样;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位于窟内显著位置;壁画则分布于佛龛、四壁和洞窟顶部等处。 2·莫高窟的建筑形制主要分五种: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佛坛窟,大像窟。 3·莫高窟内有大量栩栩如生的彩塑,彩塑分为佛陀、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像。 4·莫高窟的壁画可以分为七类:尊像画、释迦牟尼故事画、中国传统神仙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 5.敦煌壁画在表现佛教内容的同时,还表现了各时代丰富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民俗风情场景、有农业(耕种、收获的)、手工业(如打铁、酿酒等)、商业(如商旅往来、商店买卖等)、军事(如战争等)、艺术(如音乐,舞蹈,建筑的)学校、寺庙、百戏体育(如杂技等)、婚丧嫁娶等,堪称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墙壁上的博物馆。 6·敦煌莫高窟是唯一一个历经千年开窟,雕塑、壁画一应俱全的世界艺术宝库,它是上千年的形象佛教史,是一部绘画史,一部雕塑史,一个绘画博物馆。 7·莫高窟艺术的6个特点: 规模大。 历史跨度长,延续性强。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区域性特征。 艺术形式多样。 艺术技法富有变化。文化艺术的多元性,世界性特征。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有很多经变画,表现佛教世界的神圣图景,经变画就是将佛经内容故事哲理转化成图像。经变画的目的主要是,传播佛法,吸收更多的信众。经变画所描绘的故事,都是示人成佛的方便。经变画就是佛教思想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方式。各佛教宗派为了宣扬各自的佛教思想和教义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方法。 关于外来文化——佛教,最后怎么会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因地理位置上的封闭性,导致了文化的完整与封闭性。而河西走廊的畅通使敦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之地口。佛教及佛教艺术也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传到了敦煌,随后进入中原。而这个外来的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是“相冲”的。例如“孝”,在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孝道,父母过世都要守孝三年。而佛家是出家而去,了断红尘。中国文化里面讲“无后为大不孝”,而佛教是禁欲的;在中国皇帝最大,而在佛教里面,佛陀最大…… 就是如此对抗的两种文化,佛教在中国扎根、强大。为什么? 一、佛教本身是适应封建经济结构的上层建筑的。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说:若使率土之滨,皆感此化,联则垂拱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而佛教在得以传播,在君王制的国度里跟皇帝老儿关系一定要搞好。 二、那些初来中国宣扬佛法的高僧,也没有一开始就宣扬,只是做了些翻译佛经的事。 三、佛教的”妥协“。它巧妙的与中国当时流行的玄学,儒学相糅合。入国随俗。 再来说说临摹。敦煌壁画的临摹就是一种保护和传承。常书鸿和段文杰两位艺术大师都非常的注重临摹。常书鸿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西方绘画,但在看到中国的敦煌绘画时,大为震惊,深感愧意,毅然回国入了敦煌,一去便是五十年。张大千去敦煌,面对满壁的千年绘画,一临便是三年,当他与西方的绘画大师毕加索在一起时,毕加索说:我不明白你们有些中国画家为什么跑到法国来学习绘画,你们中国有最好的绘画艺术。 如此宝贵灿烂的绘画艺术,临摹就要忠于原画的原貌,”临形摹神“就是要收起画家的性情与个性。这对一个画家来说其实挺难的,画家往往比较个性、张扬。段文杰老师带领年轻的画家进行描线的基础训练。他说:先收起艺术家的浪漫和激情,先喝惯这里的水,吃惯这里的饭,临摹十年,再谈创作。画画就是个基本功。中国的画以线为主,线就是生命线。练线时还要补相关的知识。否则临得再像都缺精神气。 在敦煌临摹壁画是与佛对话与几千年的画匠对话。感觉奇妙极了,沉浸,忘我。不觉已是一生。 看第九章《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第十章《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时,我转变了心态,想着樊锦诗老师在某些重要的场合在台上作报告 看完了第六章《风雨飘摇的日子》和第七章张《敦煌的女儿》,我看到了樊锦诗的“守”,而第九章《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第十章《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看到了樊锦诗老师的“护”,她在这个“护”的过程中,她非常看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作用。在旅游开发和保护弘扬之间展开了切实有效的探索,解决了两者间的冲突矛盾。同时也看到了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千年莫高窟一直倍受风沙的自然侵害,老一辈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人,每天早晨都出工清理积沙,几十年如一日。很是让人感动。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动的往往都是那些平凡的事,正因为这种平凡,这种坚守,折射出来一种大爱。 樊锦诗说:莫高窟的“消失”最终也是不可阻挡的,但我们不能就这样任凭其消亡,而是要想办法做一些抢救和补救,尽可能延缓他的衰老,延长它的寿命。在文物的保护上,这种抢救和补救具有非凡的意义。若把这样的一种思想放在我们平凡的事情中,那不就是一种英雄主义吗?平凡生活中更需要英雄主义。 在这两章里面所出现的李云鹤,平山先生让人感动而充满敬意。李云鹤是壁画修复的顶级专家,我国的大国工匠。九十多岁高龄依然还是修复着石窟壁画。常书鸿找到他时说:要交给你一个任务。年轻的他说了句: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愿意学。一听,瞬间泪目。他说他第一次看见壁画像雪花一样哗啦啦的掉下来,他哭了。他哭了,我也哭了。没有这份”心疼“,如何一做便是一生。 莫高窟晚唐第161窟,是最破败的石窟壁画,算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了。年仅29岁的他跟年轻的工友们在洞窟一呆就两年。从吹掉壁画上的沙子和灰尘开始,一厘米一厘米的吹,每天都吹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然后是壁画的一厘米一厘米的粘贴,每个地方要注射三次,连贴三次。正因为这样缓慢的节奏,耐心沉静的心境,才使濒临脱落的壁画起死回生,维持了原来的面貌。 读了这一段,我心也随之沉静。在这缓慢的节奏里,与内心的安稳切合,忘却时间流逝,红尘纷扰。临摹是修行,修复壁画也是一种修行。 日本的平山先生是敦煌的有缘人。出于对敦煌艺术的酷爱,以及对敦煌的保护,做了大量的让人感动的事情。“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这是他努力的结果;“敦煌石窟科学保护研究工作”是中日合作的课题;他个人举办的画展所述的收入2亿日元全部捐赠敦煌研究院……只有真爱才愿意付出,而不是索取。 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专家们,他们的工作方式也挺让人感动的。为了更好的用现代科技保护敦煌艺术,他们首先想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激发出对敦煌的珍贵价值的珍视感。为此他们让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给他们讲每一幅壁画的内容,含义,了解其中的珍贵价值,并且记录了大量的笔记。一个有温度的热爱者才能投入而热烈的做好一件事情。 人类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可能正是秉着这样的一个理念。国际上的人才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保护敦煌的世界大事中来。 “物是主人,人是客”。“千年敦煌”在千年历史中有多少人物消失了。新时代下的敦煌所面对的一大矛盾是旅游开放和保护。随着西部旅游大开发很多人对莫高窟虎视眈眈。希望通过旅游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在这一个阶段里看到樊锦诗老师为了保护敦煌四处奔走。并积极的利用“法律”这一武器加以保护。为了缓解旅游开发和保护弘扬这对矛盾。现代科学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造了“数展中心”,不过看了这一段的时候,我真心觉得敦煌俨然成了一个旅游中心,而不是一个研究所。 看一系列数字都感觉触目惊心。那个数字还是2018年的,全年游客总量195万人次。莫高窟合理的日最大游客承载量是6000人次,超过日游客最大承载量的天数为131天,其中超过1万人次62天,超过2万人次的15天,国庆黄金周期间有一天的参观人数突破2.6万人次。看到这样的一个超额的日流量,我还是为敦煌保护捏了一把汗。虽然科学保护整使敦煌得到了永生。但这样的人流量会不会破坏到敦煌外围的自然环境? 无知会无畏,无知也会有畏,我两者兼而有之。 系列回顾: 关注 扫描二维码 你 若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