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干法》一公式三诀窍,让你做个快乐的“打工人”。

 云说职场 2021-07-17

大家好,我是小云。

长假已过去一段时间了,你的工作还顺心吗?

有些朋友感慨:不想上班怎么办?

好像每一个长假期过后,都会听到这样的感慨。

看起来,很难不这么认为,工作为什么又要开始了?真是又辛劳又焦虑啊。

而且这个感慨对有些朋友来说,还会高频出现在每个周日的夜晚。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抗拒工作呢?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如此烦恼和焦虑呀?

如果无法找到原因,我们就无法消除焦虑带来的消极情绪。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1

为什么工作?

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因为,工作的目的放在何处,工作观就会随之改变,人生观也会随之改变。

为此,我扪心自问了一下,也追问了几个周边好友。

答案无非是赚钱、获取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打发时间、社交需求、把工作当做一种人生规划、工作让我们重塑社会规则。

第一,赚钱。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工作原因。因为我们必须生活啊,生活需要各项开支,房贷、车贷、供娃上学、吃穿用度等等,这些都需要钱。因为我们赚够了钱,实现了财务自由,才有可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或走遍世界看星球辽阔,或采菊东篱下花鸟诗歌茶。总之,工作是生存的手段,是理想得以实现的货币媒介,是精神追求的垫脚石。

第二,获取社会地位。大概率上,人的社会地位是在工作中获得的,因此在工作中被认可,也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而获得社会地位则意味着拥有一些特权或者享受一些福利。

第三,实现自我价值。人的成就感可以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有人照顾家庭培养出出色的孩子,有人努力工作完成一个目标一次次加薪升职一个个优秀作品等,总之,每个人获得成就感的方式不同,就像每个人获得快乐的途径不同一样,总有些人只有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才能最大化满足自己。

第四,打发时间。有的人家里不缺钱,但却干着一份低收入的工作,我也见过不少,他们工作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消耗能量。

第五,社交需求。有的人做着一份不错的自由职业,但同时又干着一份并没有那么丰厚回报的工作,有人是为了扩大社交圈进而卖更多的产品,有人是为了可以与社会发生链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而有人仅仅只是喜欢在人群密集的工作场所待着而已。

第六,把工作当做一种人生规划。我们从出生,上学,工作,退休,仿佛这就是大多数人一生的轨迹,如果不工作干什么呢?所以,工作就成为了人生的规划。

第七,工作可以让我们重塑社会规则。尤其对于职场女性来说,如果职场里更多的高管是女性,她们则会更体谅女性的不易,进而支持女性做出家庭和事业双向的权衡和照顾。甚至有的法律发条的修改,如果有更多女性的参与,则会更多考虑女性的权益。

好像以上都表明,工作只是我们的一个工具,它能给我们带来金钱,带来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打发时间,维持社交,充实人生,为某些群体争取更多利益。

然而,无论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离不开工作。

既然工作是我们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那么,是不是了解了工作的目的,就能够消除那些工作的焦虑呢?进而激励到自己。

春花老师讲过一个关于激励的故事,大致意义是一老头老太买了游乐园门口的房子,为了驱赶孩子,而做强激励、弱激励、不激励,最后达成目的的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的适用对象更多是管理者,我们作为管理者管理团队时可以考虑,但同时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好像就并没有那么多的话语权了。即便有建议和方案,也不可能因人而异。因此,重塑职场环境这个课题显然会面临太多困境。

但,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职场环境,无法改变企业的激励方式,要怎样才能更好的激励自己呢?

最近又看了一遍稻盛和夫的《干法》,他的回答是,最好的激励,就是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

因为喜欢,就能一心一意埋头工作,就能获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

进而形成正向激励,螺旋上升,对工作也不再排斥,而是热情相拥,期待满满。

2

要想工作步入正轨,从爱上工作开始。

面对人生和工作,稻盛和夫的公式是这样的:人生·工作=思维*热情*能力。

这个公式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能力代表“天赋”,热情代表“努力”,它们都是从0-100分。而思维分为正面思维和负面思维,分数则在-100-100之间。

而人生·工作,正是稻盛和夫对于工作的理解,他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志,而人生就是耕耘自己的心田,形成自己厚重人格的过程,恰好工作可以达成这一目的。

不管你是不是赞同稻盛的说辞,我们无论如何也是脱离不了工作的,二十多岁开始踏入职场,六十岁左右退休,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间都要在工作中度过,如果工作成为了我们必须忍受的痛苦,不仅容易在工作中虚度,还可能会得到一个很难快乐的人生。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但有多少人会有那么幸运,正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连稻盛和夫也在第一份工作中递交了辞呈,虽然几经辗转无疾而终,最终他还是留了下来,进而决定扭转对工作的态度,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最终收获了美好人生。

我们都知道热爱的力量。

就像我的大外甥,他写作业根本无法做到持续十几个小时不挪窝,但拼乐高、画画就可以,为什么?因为他对前者热情不大,却痴迷于后者。

就像稻盛,因为热爱工作,他能听到瑕疵产品在哭泣的声音,拥抱产品睡觉,甚至想把手伸进高压炉内压住产品保证其不变形,乐此不疲。

就像我们,周内再忙,也能抽出时间约对象看个电影,即便午夜的街道车少人稀,也能漫步两个小时压着马路回家,而且非常愉悦,不觉疲惫。

如果喜欢工作、迷恋工作、拥抱工作,就会发现戏剧性的变化。

如果稻盛和夫在濒临倒闭的陶瓷厂,难以忍受辞职而去,就不会喜欢上无机化学,并在新型陶瓷领域有所建树,也就没有京瓷这样的五百强企业问世了。

你可能说,说起来容易,如何才能做到喜欢自己的工作呢?

稻盛和夫的经验是:

首先,成为自燃型的人。

人类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第三种是自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自燃型的人积极主动,从不等待别人吩咐,而是自发行动。

其次,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当工作进展顺利,直率的表达快乐;当成果受到夸奖,诚挚的表达感谢;当取得小小成绩,坦诚的表达欣喜。这会形成激励,激发自己再次投入工作。

最后,敢于在漩涡中工作。

旋涡,即中心,就是说要去争做核心和影响者,让自己进入旋涡,方能品尝到成功后的醍醐灌顶,如露入心得欣喜之情。

而因为喜欢,就能够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持续努力,进而收获工作和人生的成果。

3

树立高目标并为此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工作就能取得成果

首先,树立高目标,设定超过自己能力之上的目标。

还记得《流金岁月》里,小姨戴茜对蒋南孙说:“人生就是这样,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

《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如果你把箭头对准月亮,那么你可以射到老鹰;但如果你把箭头对准老鹰,就只能射到地上的石头。

因此,设定目标时,要以未来的能力来定夺。

我忽然想到一位老领导的经营哲学。这位领导带着重组的公司,三年之内就做到了集团第一梯队,自己也被提拔为集团班子成员。

在他去了集团之后的某次见面中,他谈到另外一个子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故事,并语重心长的说,是时候做一些务虚的东西了,而这个务虚的东西就是战略、是文化、是讲企业故事。

几年前,某电视台来采访他时,问道:像人均生产率这么高的企业,是如何做到,即使工资水平并不怎么高的部门,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大家自发自主加班施压的?

或许,这也是源于战略,文化,故事传承的力量,以及领导的人格魅力。

其次,必须得想。

目标设定好了,那就一定要去思考如何达成目标,如果没有具体的路径和措施,目标是不会自己达成的。

就像水库经营法的故事。

松下幸之助有一次演讲聊企业水库式经营哲学,他说:“经济景气的时候,不要以为经济会一直这样好下去,要考虑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该怎么办。在财务上有余裕的时候,就要注意储备,就像水库蓄水一样。经营企业,随时要为经济不景气做好储备。”

有人提问:“先生所讲,我理解了。这层意思,即使先生不讲,我们也都明白。问题是,如何让经营有余裕?如果没有具体的方法,我们很难办。”

松下先生只回答了一句话:“不,你这样想,可不行。”

松下先生的言外之意是,经营要有余裕,你真的这么想吗?如果你真的这么想,有这样强烈的愿望,就会千方百计去寻找具体方法,水库就一定能建成。

正如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企业也会有各自的经营方法,如果思考仅仅停留在目标层面,那么再高的目标也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再次,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里。

这是激发潜能。

就像我们刚开始练习敲击键盘,要看着字母一个个敲击,到后来不用看着键盘都可以盲敲。不用动用脑力,我们完成了肌肉训练。

就像肌肉记住了键盘,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一篇万字文章。

愿望渗透到潜意识中,不经意间激发了潜能,够到了头顶那颗跳起脚来都无法够到的苹果。

最后,尽人事。

所谓尽人事,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以短跑的速度参加长跑。

而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被这句话瞬间击中。

我在断断续续坚持了一年健身之后,仍然看不到理想中的健身效果和满意的体型,生出:“练和不练都没有什么分别,干脆别折腾自己了,费那么大的劲干嘛呀?” 这样的念头。

也在断断续续写公众号的过程中,时常产生犹疑,干脆断更了。

看到这句话之后,我十分惭愧,问自己:“你努力了吗?”

答案是:“是的,我努力了,但只付出了与普通人一样的努力。” 

那又凭什么预期得到像健身博主的形体效果呢?于是,在昨晚健身意志在崩溃边缘疯狂试探的时候,还是下楼跑了八公里。

于是,在断更很久之后又提起了笔。

就像稻盛和夫在创立KDDI时的想法:“如何降低通信费用,对信息化社会的国民做出贡献。” 这是他的初衷。

如果这件事情有价值有意义,我就应该继续下去。我决定找回初衷。

4

持续努力,将自己推向人生的高峰。

持续努力,在持续中积蓄力量、追求完美、钻研创新。

在持续中积蓄力量。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但不能像豹子那样迅猛,而要像牛一样,“笨拙”地、“愚直”地、持续地专注于一行一业。

就像昨晚我在跑第6公里的时候,从身后冲出一个步伐沉重跑速惊人的小女孩,远远的把我甩在了后面。但我第7公里的时候,再也没有遇到她,原来她跑了一圈便在长椅上休息了。

所谓人生,归根结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今天一天努力干吧,以今天一天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天。这个月努力干吧,以这一个月的勤奋就能看清下个月。今年一年努力干吧,以今年一年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年。

在这样持续努力中,获得了无限的力量,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原来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

在持续的过程中,苦难和成功都是考验。要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持续的努力才能度过幸福的人生。

在持续中追求完美。

完美来源于全力以赴,100%的投入。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都不能有。最后1%的懈怠,就可能造成前功尽弃。

完美来源于对细节的重视。事物的本质决定于细节,美好的事物产生于注重细节的认真态度。

平时要做到有意注意,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才能在问题发生时就很快意识到“不对头”从而迅速采取对策,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

竭尽全力、拼命工作,再加上天天反省,才能为完美主义画上最美的句号。

在持续中钻研创新。

追求完美、实现高目标都离不开创新。

创新就是无论多么渺小、平凡的、简单的工作,都积极去做。在每天的工作中思考:

工作态度:对于今天所做的事情,处理是否得当,怎样做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工作方法: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否合适?会不会有其他更合适的方法?

工作效果:今天做了多少事?成效是否最大化?

带着为什么的疑惑,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进、提升和创新,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经过十年的积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和非凡的成果。

而由于成果的不断取得,就能持续获得好评,进而就会更加喜欢工作,进而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高峰。

正如稻盛先生的人生。

5

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干法》的三个诀窍。

总结:我将《干法》这本书的六章节总计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工作?这是基础,为什么解决起源问题,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意愿,也就能找到激励自己的正确方式。

就像水库经营哲学告诉经营者需要建立一个有余裕的水库,而如何建造你的水库,路径需要你自己打磨,如果你不去做,谁还能帮到你呢?

第二部分:喜欢上自己工作。这是事业步入正轨的前提,因为喜欢,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经历和热情,才能安然享受工作的成果,并解决那些小插曲和大磨砺。

第三部分: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样做才能在某个领域获得骄人的成绩。

关于不亚于任何人这个表述,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太妥当,因为我们经常强调的是要和自己比,只要比过去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就是进步。

但稻盛和夫不这么认为,他说,尽力这件事情,从来不应该和自己比,因为我们都会有惰性,超越自己,可能只是走过60,到了70;可超越别人,可能会要求我们付出比以往多倍的努力,但我们可能走了90,甚至超越100。

跟自己比,找信心,跟别人比,找差距,这或许是正反双向的激励呢?

第四部分:在持续中积蓄力量、追求完美、钻研创新,进而把事业和人生推向高峰。

再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稻盛和夫的工作观乃至人生观的公式:人生·工作=思维*热情*能力。

你有没有发现,他的公式如此,他的《干法》在大篇幅的讨论思维及努力的问题。

只要我们弄清楚为什么工作,就能形成工作观乃至人生观。

只要我们喜欢上自己的工作,热爱、迷恋、拥抱工作,就能获得激励。

只要我们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并且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就。

也就是说《干法》六章四个部分形成了三个诀窍:为什么工作、喜欢上工作、努力的工作。

而为什么工作、喜欢上工作都是解决思维层面的逻辑,是认知问题。而努力工作是行动层面的问题。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如果你相信时势的力量,你就应该找准位置趁势而起。如果你相信勤奋的力量,你就应该用勤奋来优化自己。

如果你相信热爱的力量,你就把热爱转化为持续行动。

即便能力只有60分,但乘以90分的思维和90分的热情,也可以拥有486000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高分。

看起来,天赋也不会成为阻碍,每个人都可以把工作做得出色,获得美好人生。

为什么思维方式是-100-100分呢?

因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