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今年2月11日,《医药导报》 刊发 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及预防方案》中提到“可食用药食同源的食物:如萝卜、芦笋、蒲公英、鱼腥草、银耳、莲子等。”芦笋提升免疫力的保健效果再次被人们关注!
逛芦笋之乡
春天的蔬菜总是又嫩又鲜,熬过了漫长的严冬,被温暖的阳光一照,从泥土里探出头来,雨水一催发,田间地头满目青翠,绿油油、水灵灵。
转眼三月已逝,荠菜变老、马兰头发苦……看,这就是春日时蔬的“脾气”,早一周晚一周,都不是那个味儿;到了这会,该是芦笋的好时节了……
这不,坊安街道的芦笋开始新鲜上市了!
坊子区坊安街道很早就有种植芦笋的传统,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芦笋种植,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特别是汶河沿岸村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拥有大片肥沃疏松沙质土壤,非常适合芦笋生长。东苏、前苏、曹村、港涘、南北王皋一带,曾经几乎家家户户种芦笋,成为坊安著名的芦笋种植基地。1996年,全街道芦笋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芦笋之乡”称号。2000年,最高峰时期,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绿芦笋
泥土下面“别有洞天”
小心翼翼取芦笋
成熟的芦笋
绿色春天里的忙碌
紫芦笋
白芦笋
1、乡村振兴
近年来,坊安街道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对原来的南流芦笋协会进行了重新整顿换届,组织前苏、东曹村、后曹村、西曹村、河湾、港涘6个芦笋种植专业村成立南流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南流芦笋”品牌,通过推行“三品一标”认证,确立了南流芦笋身份,提高了南流芦笋身价,扩大了芦笋种植面积。
坊安街道以“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以西曹村为中心,建设了坊安芦笋精品种植园区,成立了曹村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联合社+农户”的方式,对园区芦笋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指导,实行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并依托葆润食品、嘉源食品等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生产芦笋罐头、芦笋茶等。目前,坊安街道芦笋精品园,占地360亩,发展农户110户,主要生产优质白芦笋,年产量可达360吨。
这个季节里最矜贵的“鲜”食材当属“白色黄金”白芦笋莫属。但不熟悉的食客,难免疑惑:“它与青芦笋到底有什么区别?”
白芦笋和青芦笋个头对比
其实,白青芦笋是同一个品种,青芦笋长在地面,光合作用下呈青色;白芦笋则要用泥土遮盖,完全隔绝阳光,更夸张的是连采收都要在夜间进行,以保证白芦笋没有经过“日光洗礼”。
白芦笋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尤其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之多,是一般蔬果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有“蔬菜王子”的美誉。
绿芦笋,以刚生出的嫩茎做蔬菜食用,质地脆嫩清香,虽比白笋营养价值略低,但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其含量均高于一般水果和蔬菜,具有防癌、防病、抗衰老功效的新型药膳保健蔬菜。
“生吃芦笋,只吃它最柔软细嫩的尖端,点一点酱油,就那样送进口,是天下美味之一。”
——蔡澜先生《食材字典》
紫芦笋,也就是美国水果型甜紫芦笋,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蔬菜,是首选的防癌、抗癌食品。该品种顶端呈长圆形,鳞片包裹紧密,嫩茎紫罗兰色,肥大,多汁、微甜、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不易出现空心现象,品质优异,生食口感极佳。
来源:坊子区新闻中心、坊安街道
中国芦笋之乡
1976年,曹县开始种植芦笋,但面积小,产量较少,主要销往外地。随着芦笋种植效益的提高,面积逐年扩大。200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芦笋产业,成立芦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使曹县芦笋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当年,曹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2005年,完成由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批准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芦笋标准化技术研究》。同年,中粮大宝公司被确定为芦笋加工标准化技术示范企业。2006年,“神源”牌芦笋罐头被认证为无公害产品。2007~2010年,成功举办四届中国(曹县)国际芦笋节,芦笋产业化发展加快。全县芦笋面积12万亩,加工企业发展到24家,年加工能力15万吨。主要产品有芦笋罐头、保鲜芦笋、芦笋茶、芦笋醋、芦笋汁、芦笋粉、芦笋糖浆、芦笋酒和芦笋保健品等20余种。产品出口美国、德国、荷兰、法国、巴西、日本、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芦笋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