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郎接亲被刁难,想退婚却不敢:“二婚来之不易,退婚对我不利”

 东林夕亭 2021-07-17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有些人或许不认同这种观点,觉得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精神健全的标志,觉得在孤独中独处是一种病态,认为前者才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理解是错的,只能说,有失偏颇,因为“交往”和“独处”是人生中两种并行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分配的比例不同而已,用周国平的话来说就是:“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比交往更重要。反过来讲,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而不耐孤独又何尝不是一种缺陷呢?

经常听到有人提到“中年危机”一词,却很少有人具体去解释什么是中年危机,顶多提到这种心理问题的冰山一角。这种无知的状态,其实比中年危机本身更可怕,你连中年危机是什么以及怎样引起的都不清楚,怎么可能做到从容应对呢?

之所以说中年危机是心理问题,是因为它的具体表现或症状都跟心理有关。虽然从广义上来讲,它是因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方面受挫引发的,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人生处处是难关,有没有一个合理的态度应对难关才是关键。

比如,有的中年人因为家庭和社会地位受到挑战,破坏了他们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他们因此产生忧虑、紧张、自卑等情绪,如果从人生的横向和纵向去看,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的问题,此时手足无措,内心空虚的人,只能说明他们以前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也没有重视过,以前仗着年轻觉得无所谓,人到中年意识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才开始慌乱,说白了就是,他们不懂如何应对人生的磨难。

所以说句不好听的话,很多人的中年危机是自己造成的,他们既没有在年轻时为以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同时也没有做好应对类似“中年危机”的心理准备,这种情况下让他们的生活突然遭遇变故,他们肯定吃不消,没有现成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会闷在心里变成精神压力

朋友阿罗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曾经的他仗着年轻不可一世,但自从第一段婚姻结束以后,他整个像是变了个人一样,让人很明显感觉他放不开了,很多事不敢做,需要花钱的时候也不敢花,包括二婚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结婚当天接亲被刁难的时候,想退婚却不敢,觉得“二婚来之不易,退婚对我不利”,他害怕一个人变老,同时又纠结跟一个合不来的人一起变老是否可行。

他的这种状态,很明显是年轻时没有做好铺垫导致的结果。如果他年轻时好好做人,用心做事,同时有应对各种挫折和磨难的心理准备,就算他的第一段婚姻依然没守住,他也不至于卑微地让二婚开始,他的困境完全他自己造成的

结合阿罗的经历,我们具体来讲讲“如何应对中年危机”,之所以说“应对”而不说“避免”和“消除”,是因为谁都无法避免,而且不可能消除。

我们无法避免中年危机,但可以从容应对。

之所以说无法避免中年危机,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有心理活动就一定会伴随着心理问题,当心理问题和年轻危机掺杂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变成中年危机或与之类似的问题,即便是心理学家也不例外,就像医生也会生病一样。

每一种心理问题都有相应的应对之策,我们对某些心理问题不了解的时候,就很难知道如何应对,这就是很多患忧郁症的人越陷越深的原因,他们不懂或自认为很懂,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世界中徘徊不定,很难找到出口

那些所谓得到“治愈”的人,并不是说他们彻底摆脱了忧郁症,而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应对。心理学的作用是引导人们学会自我治疗,而不是直接消灭心理问题,换言之,当你了解了问题是什么时,应对之策也就自然出现了。

结合心理学和哲学来讲,独处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很多问题并学会应对,因为它起到的是“内在整合”的作用,用周国平的话来说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经过整合,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这里所讲的“独处”不是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就行,也不是关在小黑屋里胡思乱想,而是独自去思考一些哲学层面的宇宙、人生、生死等大问题,思考心理层面的具体问题,同时参考一些前人应对人生苦难的态度,会在无形中产生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认知的拓展和内心的体验,会一点点把心里的乱麻理顺。

这些工作可以在中年危机到来之前就做,熟练之后,你就会不惧中年危机;当然,如果没有来得及提前做,在中年危机到来之后,应该尝试去做,你此时不做,之后更没法做,只会让自己活得很痛苦。

我们无法消除中年危机,但可以化险为夷。

在《孤独》一书中,安东尼·斯托尔指出:“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顺从而非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意义。

他认为,“中年危机”的原因就在于缺少独处,或者说缺少独处时的内心整合,不懂“内在的心理经验”对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不免感到人生空虚无助

这不难理解,缺少心理支撑,缺少心理经验,遇到心理问题就手足无措,任何人都会因此感到空虚无助。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把缺的东西补齐,不管你是接受心理医生的开导,还是自己去学习和研究,归根结底都应该“靠自己”,因为能打开自己心灵的人只有自己,能够化险为夷的人只有自己,是任由自己被吞噬还是被治愈,完全在于自己。

把自己缺失的东西补齐以后,想要彻底消除中年危机之类的心理问题不现实,因为就算你把眼前的问题消灭了,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理经验去应对心理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即可。

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节哀顺变”一词去理解,对于丧亲者而言,别人的同情和劝慰起不到疗愈的作用,只能靠当事人自己在独处中“顺变”,用斯托尔的话来说就是:“这种顺变的过程非常私密,因为事关丧亲者和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别人没有分享过,也不能分享。”对待中年危机之类的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只能在独处中“顺变”,因为你和你的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只有你自己知道,也只有你自己能够化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