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怀念闻一多先生 公元2021年7月1日,非同寻常。我们共同见证了重要的历史时刻:一个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带领14亿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阔步前进,无比自信,无比豪迈,举世瞩目。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回首百年,多少仁人志士负重前行,艰难跋涉。“舍小家、为国家“,不惜流血牺牲,杀身成仁,在中华大地上矗立起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闻一多先生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闻一多先生,也是唯一被两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点赞”的浠水籍文化名人: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写道:
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比如,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发表“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 终其一生,闻一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他在清华园求学期间,亲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二十多岁留学美国期间,就以两部诗集《红烛》《死水》成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新诗以追求“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韵味无穷,在继承传统中大胆创新…… 后来,为了给这个古老的民族“开方子”,闻一多先生很快放下了热热闹闹的新诗创作,也放下了多次仕途机会,一头钻进了“故纸堆”,兀兀穷年,成了“何妨一下楼主人”。且听,闻一多先生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1943年11月25日)中这样写道: “近年来,我在联大的圈子里声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子。方单的形式是什么——一部文学史(诗的史),或者一首诗(史的诗),我不知道,也许什么也不是。最终的单方能否形成,还要靠环境允许否(想象四千元一担的米价和八口之家),但是我相信我的步骤没有错……” 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在延安,不在西安。1943年,闻一多先生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闻一多先生从书斋中的学者转变为民主战士,一步步靠拢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并肩战斗的同盟军。你看吧,先生阅读《新华日报》的那张照片,是多么地神情专注和愉悦呀…… 千古文章未尽才。然而,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西仓坡家门口被敌人暗杀,时年不足48岁。 1947年8月7日,郭沫若先生为《闻一多全集》作序指出: “闻一多先生的大才未尽,实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他假如不遭暗害,对于民主运动不用说还可以作更大的努力,就在学问研究上也必然会有更大的贡献的。”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西江月 秋收起义》)事实上,改变旧中国命运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药方,最终由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出来。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挽救了大厦将倾的中华民族,并且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可以告慰闻一多先生的是:今日中国,如您所愿。 “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当年在西南联大课堂上,闻先生如此“定场诗”般反复强调的个人理想,在这盛世中国就不再是梦了。 今年7月15日,是闻一多先生殉难75周年。怀念他,就像怀念一位家乡的亲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