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骗你的多是熟人——五句话搞掂语文考试

 信息熵 2021-07-18

胡立根

能骗你的多是熟人——五句话搞掂语文考试

第一句话:语文其实没考多少东西

——考的都是审题

一切考试的关键,都在审题,语文尤其如此。因为语文不像其他学科,不存在完全的知识障碍。或者说,语文考试,并非在考知识,而是在考能力,而这“能力”,就是审题能力。因为审题就是阅读。在语文这里,考审题,就是考阅读。

在语文这里,就95%以上的考生而言,不存在完全无法作答的试题,语文的答题错误,主要是因为审题,或者弄错题意,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而不全。一份语文试卷,只要审题不出问题,都能得到可观的分数。

审题无非几点:

一是不出声反复念题或指读。

二是选择题要标清选“错”项还是选“对”项。

三是标出题干关键词,先分解后综合,理清要点,抓住重点,谨防遗漏题目要点。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不少考生将题目审成了“小说开头和结尾描写冬夜的雪花有何作用”,因此无法回答到位,只会答出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没有注意题目是说作者为什么要将雪花描写成无数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明显这样的描写应该有其特殊作用。所以,像这个题,重点是“雪花”的作用,但“开头、结尾”“描写冬夜雪花”“像无数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作用”这几个词都要审到,尤其是“像无数小精灵、悠悠然、飞落”。否则,答案的关键部分就出不来。

第二句话:能骗你的多是熟人

——保持陌生感

语文考场上最怕碰到似曾相识的题目。

有同学觉得,碰到似曾相识的题目那多好,答起来轻车熟路。但我告诉你,当今的高考考场,几乎不可能碰到完全相同的题目,平时老师们所谓的猜中题目,往往只是部分命中,很难完全命中:或者主题相近,或者话题类似,或者材料沾边,或者体裁相同,如此而已。现在的高考命题,首要的任务就是反猜题,许多似曾相识的题,恰恰里面有陷阱。熟题的陷阱表现为三:

陷阱一,部分相似,部分不相似。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似是而非的题目,完全可能给你误导,或者给你造成思维定势。

陷阱二,题目相似,你原来的答案不一定标准,或者不一定完整。你只将原来答案抄上,很难得高分。

陷阱三,从应试心理来说,熟悉的题目,极容易造成轻敌思想,一旦轻敌,就容易疏忽,容易马虎,容易掉入命题陷阱。

所以,碰到熟悉的题,可能并不是好事。要知道,真正能够骗到你的,往往是熟人。面对陌生人,你会提高警惕。同样,陌生的试题往往能激发考生的斗志,激发考生的智慧。

所以,从应试的角度说,碰到熟悉的题,并非好事,万一不幸而碰到,一定要保持应试的陌生感,小心陷阱,千万别生搬硬套曾经的答案。

第三句话:要想取得高分

——唯有不断追问

语文不像数学,不会做就不会做,只能空在那里。而语文似乎每道题都能拿点分,但又很难拿高分,更不说满分。

数学的不能拿高分,往往是知识的缺陷,可能是真正没有学懂,于是真的不会。而语文的不能拿高分,往往不是因为知识的缺陷,往往不是因为不懂。换言之,语文可能没有真正不会的题。因为语文不是一个知识性学科,整套高考语文试卷,并没有考多少高深的语文知识,所以,语文能力比较强的初中生,直接考高考试卷,也能考出像样的分数。语文题的不能得高分,往往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局限。可能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或者考场,养成了想其一不想其二的习惯,总是缺少将一个问题完整地想清楚过。对于一般的高中生来说,语文问题的思考,基本没有多少知识的缺陷了,而是我们缺少一种追问,一种不断追问的意识。

哲学家思考问题为什么总比常人要严谨而完整?因为他们总是不断追问。语文的阅读和写作,都是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

例如阅读周涛的散文《秋光里的黄金树》中一部分: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题目设问为:

“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般都能回答出“将孩子、老人对待落叶的态度与那些冷漠高傲的人对待落叶的态度进行对比”。回答到这里,只是回答了题意的表层意思,如果学会了追问的思维方式,那就不妨再追问一下,为什么要将他们进行对比?自然就会逼问出这样的答案:“表明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写孩子和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这样层层追问,直到不能再追问下去的时候,你得出的答案可能就是题目的完整的答案了。

作文的思考更是如此。例如,考场作文的前十分钟的构思,我们实际上应该做的是什么?应该做的就是不断追问:

先是审题的多角度追问,力求审题精准。

不妨来个“审题六问”:

事情:题目谈的是什么事情?

话题:题目主要涉及到什么话题?

关联:题目材料各部分与话题或问题是怎样关联的?

本质:题目涉及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适当上升)

命题者:命题者在命这道题时他在想什么?

要求:题目有哪些要求?

然后是联想相似相反的事情,在联想的基础上,去追问与发现。

于是便有了“联想十问”:

有什么共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有什么规律?

有什么好现象?

存在什么问题?

原因在哪里(是什么)?

本质是什么?

关键在哪里?

出路在哪里?

方法有哪些?

在联想的基础上有所发现之后,便要思考,上述发现,最有写的价值的是什么?最能打动读者的是什么?你有把握写好的是什么?你最有材料的是什么?从而寻找到你认为最好的写作角度,确定你文章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你的大致观点。

于是便有了“立意四问”:

最有价值写的是什么?

最打动读者的是什么?

最有把握写的是什么?

最有材料写的是什么?

形成你的立意之后,你就要思考,关于你的观点,你有哪些理由?你有哪些证据材料?能不能形成一个推理过程?能不能形成证据链?

于是便有了“建构三问”:

哪些理由?

如何推理?

哪些论据?

这些想好了,构思出来了,相当于有了提纲了,便要开始行文。行文便是和读者对话,但是读者不在你面前,你便要想办法吸引他,抓住他,诱导他,引领他,感染他,说服他;

你要让他读懂你的心,你要让他明白你的理。

于是便有了“读者十问”:

写给谁?他是怎样的人?

你和他是怎样的关系?

他的阅读状态和习惯?

他需要什么?
他喜欢什么?

你想要他怎样?

他会有怎样的表现?

你希望他怎样思考?

读后会思考什么?

他会怎么反驳?

所以,考场写作,实际上就是在追问:

以追问审题,力求精准到位

以追问联想,力求多有发现

以追问开掘,力求丰富深刻

以追问建构,力求言之成理

以追问行文,力求得体入心

第四句话:你难人也难,你易人也易

——保持平常心

考场上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可能觉得今年的题目怎么这么难啊,于是心里发慌,手足冰凉,甚至有同学走出考场就嚎啕大哭,严重影响下一场的考试。可是,我们的同学没有想到,你难,别人同样也难啊,有什么关系呢?高考录取看的不是绝对分数,是相对分数,是分数的排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怎么觉得今年的题目这么容易,考起来这么顺手,于是考场上就轻敌,就马虎,就自以为是。我们应该想到的是,你容易,别人也容易。容易,你必须认真对待。

所以,你难人也难,你易人也易。不要过分受题目难易的影响,要保持平常心:遇难题,不慌不忙,越战越勇;遇容易的题,仔细对待,精益求精。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第五句话:检查的确很重要

——但别轻易改答案

题目做完,最后有一道自我检查的工序,这道工序十分重要。但是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同学最后检查,却将正确答案改成了错误答案。

2003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因为试卷卷面印刷的格式错误,导致在本场考试结束前30分钟突然宣布推迟十分钟下考。许多考生题目已经做完,多出的十分钟,基本上就用来检查,结果,就有考生将正确的答案改成错误的答案了,尤其是选择题,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这告诉我们,最后的检查既有价值,也有风险。

最后检查检查什么?

第一,检查是否看错了题,尤其是选择题的“正误”选择;

第二,检查是否有漏答的题,或者错涂的答案;

第三,检查是否有答得不完整的题。

一般来说,不要轻易否定前面的答案,尤其是选择题,因为前面做选择题时,你是相对清醒的,而经过将近两个半小时的苦战,此时的你,并没有开始清醒,很容易掉入题目的陷阱。

最后我们再强调以下这五句话:

第一句话:语文其实没考多少东西——考的都是审题。

第二句话:能骗你的多是熟人——保持陌生感。

第三句话:要想取得高分——唯有不断追问。

第四句话:你难人也难,你易人也易——保持平常心。

第五句话:检查的确很重要——但别轻易改答案。

记住这五句话,高考语文高分并不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