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改元洪武,正式建立大明王朝。随着天下逐渐平息,明太祖为了其子孙的江山能够万年永固,就将屠刀挥向了他昔日的战友们。 一时间,朝堂上下哀嚎之声遍起,开国功臣李善长、刘伯温、傅友德纷纷倒在了血泊之中。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从一个乞丐一路奋进开创大明基业,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他一方面深感创业艰难,自己的儿孙未必是这些随他打天下精英们的敌手,另一方面,底层出身的朱元璋由于官吏的腐败而家破人亡,让他从心底里对官员就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感,因此成千上万的官吏死于他的屠刀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深恨富商朱元璋既不是官宦出身,也不是豪门之后,他在警惕官员之余,反而对和他出身相似的老百姓大有好感。 因此朱元璋对百姓十分友好,在立国之初就制定了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还给予了民众监督官员的权力。但是,在沿海地区的泉州,却有这样一户人家,被朱元璋下旨:“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 这一户大家族姓蒲,他们的祖先蒲寿庚在宋末元初时,曾叛宋降元,任蒙元福建行省中丞。从这些看来,这个家族和朱元璋毫无瓜葛,为什么明太祖要针对他们? 蒲家之所以能历经元朝数十年的国祚,兴旺到明初,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百姓,还因为他们有着另外一个身份——富商。 自古常言“为富不仁,无奸不商”。朱元璋幼年悲惨遭遇的原因,除了腐朽不堪的元帝国官员,就是这些麻木不仁的富豪、地主。 据史料记载,在朱元璋的父母饿死后,他曾向自己的地主刘德哀求一块土地用来安葬自己的双亲,可刘德却干脆利落地拒绝了他:“你父亲为我种地,我也给了他饭吃,如今他死了与我何干?”从此朱元璋深恨富商。 我国历朝历代为了发展农业,抑制商业,将世人的分工排序为“士、农、工、商”,这就给了朱元璋更大的抑商决心。 于是在明太祖执政期间,商人富户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例如,帮助朱元璋开国、修筑南京城墙的明初第一巨富沈万三,最终也只能惨淡收场。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朱元璋开国之后,立即下旨针对了全国数十个富户家族,其中的泉州蒲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因宋起家却灭宋从唐朝开始,由于国力强盛,不少阿拉伯人和南洋人就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华大地经商,其中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当然就是外国商人们的云集之处。在来华之后,他们深感中华之地大物博,又恐怕在返航途中被风浪吞噬,就索性留在这里定居。 经过时间的流逝,朝代更替,他们的后裔却一代代繁衍了下来。 据考证,蒲寿庚的身上就有阿拉伯的血统,虽非纯正汉人,却自幼土生土长在华夏大地,是南宋繁盛的海港贸易,让他本已中落的家道再次焕发生机。可是蒲寿庚非但没有一丝忠君爱国之念,反而在元朝侵略南宋的过程中动起来歪心思。 由于在海港贸易中,蒲寿庚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集南宋“官商”于一身,在南宋朝廷抗元前线财政吃紧时曾向他借款,没想到蒲寿庚一毛不拔,只是坐观宋元成败。 蒙古铁骑势如破竹,一路追击将南宋君臣赶至东南沿海一带。此时的蒲寿庚见南宋大势已去,立即做起了“宋奸”。 他不仅主动投降了元世祖忽必烈,献上大量财富以表忠心,而且将自家用于海运的大量运输船只赠与了元军,让原本海上军事力量薄弱的草原骑兵迅速拥有了一只水军。此举为日后南宋在崖山之战中的惨败埋下了伏笔,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元朝建立后,蒲寿庚因灭宋有功被授予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的官职,其子孙也一直在元朝的地方政府担任要职,由此“官”“财”两得,家族兴旺。而作为蒙元腐朽统治下的朱元璋当然对此类不忠不义的奸贼恨之入骨。 蒲寿庚虽然早已作古,但朱元璋下令“毁其棺,鞭其尸”。并将蒲氏家族的财富全部充公,族中男子均罚作苦役,女子没入妓馆,并且子孙世世代代不得登入仕籍,为奴为娼。 昭示天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元璋此举也有另外一层含义。首先,此举能够警示还在观望的商户们,不要动起“官商勾结”的念想。“士、农、工、商”古已有之,农业才是天下之本,而商人不过是一群投机倒把的资本家。 其次,向世人表明“食君之禄,当报君恩”,像蒲寿庚此类不忠不义、卖主求荣的奸恶之徒下场一定是可悲的。天下之大,富户乡绅仅仅是少数,大明帝国的根基还是要靠广大底层人民来支撑。 惩罚蒲氏一族可以向他们表示,明朝统治者永远站在底层群众这一边,为朱元璋的爱民形象反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蒲寿庚的子孙后代或许并无过错,他们的过错仅仅是有这么一个卖主求荣的祖先。而从长远来看,蒲寿庚虽极力掩饰其见风使舵的做法,将自己投降元朝的行为美化为“保护宗族”,但收效甚微。 元朝统治泉州数十年后,蒲氏后人与元朝争夺海上贸易的利益。元帝暴怒之下再次派遣军队杀入泉州城,摧毁其所建的寺庙、劫掠了他们的财物,并大肆屠杀蒲氏一族的族人,到了元朝末期才逐渐恢复。 此时泉州附近的居民只是冷眼旁观,皆言这是数十年前蒲寿庚卖主求荣的报应。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严惩,蒲家从此一蹶不振。 有诗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个人忠义与否,不仅仅会关系到其生前的荣华富贵,更会留给后人评说。有的人足以名垂青史,有的人只会遗臭万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