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蕲春向桥乡的民居建筑简史

 家乡文化天地 2021-07-18

 

/焕炎

每年从广东回湖北蕲春,无论是坐京九线火车,还是乘坐汽车,到向桥下车,结束这趟行程,最让人感慨的是:家乡向桥的民居建设上已经赶上了时代潮流。从县城漕河到向桥,公路两旁的民居,已经和广东到湖北这近半个中国道路两旁的民居接轨了,也许室内的富裕程度还有大的差异,但是坐在车窗边的观察,向桥乡公路两旁的民居,已经可以和中国很多地方的民居相媲美了,这也是农村打工浪潮兴起之后,家乡最大的一个变迁。
 
在打工念头还没有萌芽,全乡农民还是全体荷锄奔向田野、山岗的时候,向桥乡各处的民居村落,与现在是完全是两种模式,有云霄之别。
 
那时候全村都是土屋瓦房,三角形的屋顶结构,外面看起来屋子比较大,可屋内的实用空间约只有一半。有余粮剩米的家庭,房子修得高一些,墙壁用石灰水刷得白一些,屋内灶烟可以完全地排出屋外,不呛人,堂屋里有亮瓦,可透光。墙上还斑驳地贴有一些工农兵热火朝天干革命的年画。
 
穷一些的人家,如果你有事走进他们的家门,一股难受之感就迎面扑来。土屋修得矮,烟囱从山墙上斜出,做饭的时候炊烟总是从多个方面飘出,四处缭绕,屋顶上的木料熏得黑乎乎的。如果是在大太阳天气进来,走进堂屋就如同掉进了一口深井,双眼漆黑一片,什么物件也看不清,一不小心就可能会碰上桌子。
 
那时农村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就饲养猪、鸡,这两样做得好可保证吃油吃盐有保障。穷人家无力修单独的猪圈、鸡栅,这两种动物就和人一起住在屋内,像家庭成员一样,是名副其实的家畜。漆黑的堂屋一角放有猪食盆,猪吃食和睡觉都在这里,地上湿淋淋一片,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外地做小生意的陌生人如果进到这种穷人家的小土屋内,特要当心,否则很可能会在黑暗中脚下一滑,摔一个大跤狼狈收场。
 

就是这种接近原始、毫无工业成份的土房瓦屋,修起来也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那时候农民背弯了,老了的时候,与人总结起自己的人生故事,总是扳起指头说起自己修了几间房屋,以此作为没有虚度人间的资本。
 
修房的第一步是从准备石头开始,房子是否稳固,和地基开挖的深浅,和石料的多少有关系。为了修房子,全家劳力要全出动采集石头,如果兄弟多的农户,无论分家与否,男丁们一起出动,齐心协力地砸石砂、挑石头,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令村人羡慕的家族凝聚力优势。
 
“印砖”是修房中的大工程,一家人就算兄弟多,也应付不过来,得靠一个塆村的集体力量来完成这项建房中的主体工作。千百年来,向桥乡各塆村农民心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公约,如果塆中某一户人家修房,其余各户人家都有天然的义务去帮工,直至房子盖上布瓦为止。帮工通常是从印砖开始,主人家把自己的水田空出一场,牵水牛转圆圈踩泥,炼好泥,然后选一个大晴天,全村帮工的劳动力和主人家一起,集中在塆村的稻场上,分成两组,挑泥的,和印砖的,大家紧密协作,把稻田的泥土变成一块块四四方方的土砖。
 
木料是修房中的一大资金支出项,向桥的林木资源分布不平均,东边山区木材多,西部平原很缺木料,很多西边家庭把姑娘向东边山上嫁,就包含了方便日后置办木料这层深意。修房子是人生大事,只要写好了申请送到村委会,书记在一般情况下是会签字的,只是数量有限,本村的树不多,只能批准砍几棵,余下的,就只能从东边枫树村、唐山村、棠树岭、斌冲村等地购买了。如若提前在这些地方布置了儿女亲家,那事情就好办些,否则的话,就得先去小店里买几条好烟,上山去找熟人联络感情,这也是山村里的常规。
 

火砖和布瓦是窑匠师傅的产品,是农村人修房的必需品,各个村几乎都有一两户做这项营生的家庭,且手艺多是家庭父子代代相传授的。不过在八十年代初,窑匠师傅们受到了乡里几处创办机砖厂的挑战。这些机砖厂运用机器生产,虽然用泥是一样的,都是山垄稻田下的灰黄粘土,可做出的砖块要美观多了。由于没有运用“映水”工艺,砖厂生产的砖全是纯红色的,红色寓意着喜事和喜庆,乡村人一辈子生活在烟尘般的灰色中,对红色有着天然的心底向往,因此新办的砖厂渐渐夺走了窑匠师傅们的火砖生意,他们于是就主要做布瓦了。
 
八十年代中,随着多项自由经营政策的落实,向桥乡的经济面貌也像是一条干涸的河流来了一些活水,有些家庭开始有了些钱,修房子时就采用窗户底下全用红色的机砖,弃用青灰色的古老火砖。采用红色机砖建房是一户人家兴旺的天然标志,由宿松、黄梅过来的小商贩们,就优先上这些人家的大门推销产品。
 
红色的机砖和灰色的土砖混在一起,终有些不伦不类,不好看,于是到八十年代末,建房不再唤村人来帮忙印砖,全采用红色机砖,统一红色,便成了一个塆村先富裕起来人家的革新做法。这种房子不怕风吹雨打,免除了农人们世代出远门的后顾之忧,受到老一辈白头农民们的满心称赞。在上世纪八十年至九十年的近十年里,红机砖建房曾短暂地引领了向桥乡民居建设的潮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向桥农民进城打工的故事,就像是一颗火种落在柴草堆里,很快就燃起了熊熊烈焰。青壮年农民们进城后眼界开阔了,修房的思路也拓展了,在各城市挣了钱,回到家乡向桥就开始筹划修楼房。
 
第一代的楼房是采用预制水泥板,成本比较低,修楼房时像儿童搭积木一样,很省时间。那个时候,沿白水河坝公路边,分布着好多家预制板制作场,六轮拖拉机在公路上奔跑,多数是运输水泥预制板去各塆村修楼。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画面传出来,震惊了全国,震区多有预制板的残块,有些家庭一家人就完蛋在这些预制板的下面,更是震醒了许多农村人,“原来预制板建的楼房抗不了地震啊。”于是,很多地方的人果断停止了用预制板修楼房,宁肯去借钱,也要采用与城市一样的框架式修楼。向桥乡各塆村的民居建设,也是在2008年之后,几乎全摒弃了水泥预制板,采用安全系数高的框架式修楼方式。随着打工人在他乡收入的提高,各塆村楼房的配套装修也引用外面世界的样式,越来越漂亮了。
 
如今,傲视历史的民居建筑群是向桥乡崭新的风景,也是向桥乡人民勤奋努力,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见证。站在中国地图前,向桥乡只是神州大地上的一个普通的点,向桥乡的美好变化,也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

家乡文化天地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宣传乡土文化

欢迎您的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