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之生死观,谁能理解

 昵称48979411 2021-07-18

昨天早上和家人去太爷爷坟前上香,天气很好,扫去了心中的压抑。

整个墓园修葺的不错,绿叶青青,灰色砖石筑起的小亭子上面立着一个细脚的仙鹤。过道一侧的石壁上刻着24孝里面的故事,我看到了卧冰求鲤,感动还是封建,说不上来的感觉。我记得,伟大的鲁迅先生一直在狠狠批判二十四孝里面的愚孝,比如里面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再看眼前的墓地公园,我有一种非常魔幻的感觉,担心那只细脚的仙鹤突然展翅起飞,在我头顶盘旋,大声叫嚷着,我还活着。

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在挽歌里面这样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在我看来,死了就死了,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也没有什么好庆幸的。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没什么好说的。那些法会啊,送葬的队伍啊,其实都是做给活人看的。竹林七贤里面的阮籍就活的很明白,很坦诚。母亲死的时候他依旧与别人下棋。安葬那日,他依旧喝酒吃肉。但是原文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母亲死后他的状态,毁瘠骨立,殆致灭性。也就是说,瘦的皮包骨头,几乎丧命。我有一个好友的微信名片个性签名就写了四个字,冷暖自知。看到那句话,我就隐约觉得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悲伤的人。那种悲伤,告诉别人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就像脱光了衣服在大街上游行,有无数双眼睛看着你。与其这样,不如放浪形骸,或者隐藏自己。

我们从别人的死亡那里间接学会面对死亡,但是面对自己的生死的时候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自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很佩服司马迁的勇气,虽然他说人岂有勇怯哉,但是他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所爆发出来的人格魅力照耀千古,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人要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的死亡,第二次是在殡仪馆,第三次就是被这个世界忘记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平凡凡过一生,很少有人能够像司马迁或者屈原那样,为了人类伟大的事业献身。能够留下不朽事业的人都是天上的群星,他们每一个的离世都会伴随着一颗星辰的陨落。而大多数普通人离开这个世界时候,能拉着亲人的手离开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死亡是什么,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说的。很多个难眠的深夜,我都会在心里默念这句话,心灵重归平静,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白天是意识较为清醒的时刻,我会反问自己远渡重洋,所求为何,以及人生的本质。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个苦字,面对种种困难,我会告诉自己人生来就是吃苦的。我会认同西方的某些宗教观念,人是带有原罪的,比如贪婪,比如虚伪。人的一生就是在赎罪的过程。许子东在引用阿城的话评价张爱玲,放在这里也蛮合适,人性本恶,步步回头是光明。死亡是一种解脱,之所以还没有死,是因为对社会对亲朋还有一份应尽的义务。所求为何,只求心所安。苏东坡有这样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公共的墓地实现了规范化的管理,从土葬到火葬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改革,但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传播却需要时间的积累。在柏林的周末,我会去教堂听听赞歌,教堂的附近就是墓园,空灵的管风琴旋律至今仍在我心中回荡。我看着眼前青葱的墓园,阳光灿烂,心想在这里买一块墓地,以后长眠在此也不错。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