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卖米》:苦难让你与众不同

 湘江一叶舟 2021-07-18

近来,一篇两千多字的散文《卖米》在微信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好评和热议,文章以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再现了作者的真实经历,字字句句饱含生活的艰辛与苦楚,让有过类似成长和生活经历的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全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看似轻描淡写,却充盈了一种直逼人心的力量,唤醒了一代人心中渐渐淡忘或久未提及的往事。文章读罢,经历过的那些苦,以及在苦难中坚毅卓绝的一些人,在潸然泪下的双眸里,渐渐地清晰起来,仿若昨日重现,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与文章的描述何其相似,只是地点和场景不同罢了。

巧合的是,该文作者竟与我是同龄人,而且,出生地不过相隔一百多公里。197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山区农户的张培祥自小于贫寒中刻苦学习,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年继续攻读法学硕士,其创作的《卖米》曾获北大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而就在举行颁奖仪式的前夕,这位才女,在2003年非典期间患上了白血病,住院治疗三个月后,不幸离世。一个用文字记录自己苦难经历的女子,最终没有摆脱苦难的命运,匆匆地走完了短短24年的人生道路,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苦难是一个令人沉重的词语,但它真正以具体的细节碾压过来的时候,就远远不是发出几声感叹那么容易,它让人无从逃避,也无法抗拒,关键看身处苦难的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酷热的夏日,中暑的父亲无奈地在家歇息,瘦弱的母亲便带着一双儿女挑起了全家的重担,烈日如火,弟弟要到田间去放水,姐姐和母亲要将重达140斤的米,挑到四里外的场上去卖。在这由看似简单的事件所拉开的场景中,逐渐呈现的是一家人生活的不易,以及作者内心对生活的真切领悟。

酷热难当的时候,“我”先是担心要在外晒一天太阳的弟弟,该有多么难熬;在想到父亲曾挑着100多斤米走三十多里山路去城里卖的时候,“我”开始心疼起父亲来;而想到家里除了种地,也没别的收入,不卖米就无法供姐弟俩上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一阵阵难过;在看到身旁的母亲“头发有些斑白,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的时候,我又开始主动关心起母亲来……卖米伊始,“我”已在这艰难的境遇中懂得了理解和关爱。

为了将自家又白又匀净的好米卖出一块一的好价钱,母亲先是拒绝了米贩子一块零八的还价,然后在烈日下,一直倔强地坚持到散场,随着希望一点点地落空,在米贩子坐地压价到一块零五的时候,母亲不得不放弃最初的坚持,出价一块零八,却被米贩子坚决而冷漠地拒绝,甚至嘲讽。作者在写这一过程时,没有渲染,也没有煽情,而是用近乎白描和纪实的文字予以再现。

但是,我在文字里能分明读出作者内心里的巨大失落,感受到她在倍感无奈甚至屈辱的现实中,认清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同时又在母亲细微的表情变化中,读懂了“母亲”一词的复杂含义。如文中所写,在返回的路上,“我”体贴地把那担重的米挑到肩上,当“我”脚下一滑将米洒出来的时候,“我”又恰到好处地提出用自己的草帽将米装起来,让母亲露出了笑脸,甚至,当母亲提出明天将米挑到转步场上去卖,卖一块零五或一块零八都行,“我”想到的已不是十几里山路的艰辛,而是为不知该怎么去安慰辛酸的母亲而难过。

显然,一次卖米的经历,让作者有了变化,这份变化,是成长,也是成全。说是成长,是因为它让作者拥有了看清生活、看清他人和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说是成全,是因为它让作者成为了一个更坚强、更勇敢、更懂得爱的自己。

一边读这位同龄人的文字,一边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所谓的艰难困苦展现出了更加清晰的意义。昏天暗地的“双抢”,曾一度让我恐惧、怨恨,如今却是文字中最闪光的部分;和母亲一道采摘沾着晨露的蔬菜,再大蓝小篮地挑着去集市上讨价还价的苦涩,如今俨然记忆里小小的骄傲;曾经因为贫困而为无法穿上心仪的一件衣或一双鞋的伤怀,如今却在时常无声地告诫我去珍惜与热爱……

我想,苦难,未必会成为一个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但一定会让你变得与他人不一样,与过去的自己不一样,而这所谓的不一样,也许,就是人生的深刻意义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