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喧嚣的赞歌,掩盖英雄的悲辛

 湘江一叶舟 2021-07-18

情况在慢慢变得好起来,好消息也接二连三到来,本地党报旗下的自媒体每天用头条推送着本市继续“0”增长的喜讯,全民在抗疫战中的努力终于有了明显成效,这确实令人感到高兴。

疫情之下,赞歌从来就没有缺席,尤其在这形势向好的时候,各式各样的赞歌铺天盖地,充斥着我们的耳膜和视线。

这几天,一篇来自于自媒体的“硬核某某市”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写法上显然是以之前流行于网络的“硬核某某省”之类的文章为范本,通篇情绪高涨,话语激昂,想方设法地从多个方面来赞美某市,出发点是好的,但读了之后,只觉得这种不着边际的赞美除了能博人眼球,真不知有什么实际价值。
文章大意是,本市三甲医院的数量和千人床位数超过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治愈率全国第一,本市派出的支援疫区的医生最为硬核……文章的结尾,作者甚至饱含深情地说,在某某市,有套房,真好!某某市,值得你一辈子托付!
疫情当前,对一个城市如此肉麻的赞美,还真得令人难以适应。如果这些客观性的硬件条件也值得赞美的话,那么北上广这些城市里的人可以天天大唱赞歌;如果在疫情还没结束就赞美治愈率的话,那些在疫情较严重死亡率偏高的城市,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付出就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文章的结尾竟然感叹:在这个城市有套房真好!这哪跟哪啊,是给房地产做广告吗?
毋庸置疑,疫情的确是一个地区医疗条件和水平的试金石,但所取得的成绩有着各方面复杂的因素,真正的口碑,是需要在服务老百姓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积淀而形成,应不只是依据这几个数据。在一些疫情严重的城市里的人们,正处在恐惧与悲伤之中的时候,这样的赞歌既不合时宜,也没有价值。
相比于如此大而不当的赞美,更愿意读到和了解一个平凡的基层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经历的悲苦。一双手一天要洗二十次,反复地发红、发紫,甚至溃烂、脱皮、结痂,更不用说,那些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们,他们该经历多少辛酸,来读读正在抗疫一线的护士所写的诗句吧。

作家方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就是一座山。
这座山,其实就是苦难。这苦难,不仅仅落在被病毒感染的不幸者头上,也落在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头上,他们一样要去承受被感染的危险,一样要去经历痛苦与恐惧,一样要去面对死亡与告别。是的,当前我们写给他们的赞歌确实很多很多,有热情洋溢的诗文,有旋律婉转的歌曲,我不知道,有几个人会有兴趣去读去听,遑论那些正在承受悲苦辛酸的英雄,我想不仅仅因为他们无暇顾及,更是因为这些面向整体浮光掠影式的赞美,怎么可能引起他们内心里苦难与悲辛的共鸣,没有共鸣,又何来鼓舞与安慰?
一家省级妇幼保健院派出15名护士支援疫区,为避免工作时长头发和气溶胶融合发生病毒感染,其中的14名女护士被剃成了光头。剃光头也就作罢,还偏偏要发出她们剃发的视频和照片,配上煽情的文字进行宣扬和赞美。可是,这波操作,得到的不是大家的认同和钦佩,反而引来大片非议。这种忽略被剃发的女孩子满脸的泪水和不情愿,而流于形式的褒扬,最终适得其反,如此结果,让原本要去一线辛苦抗疫的女斗士们情何以堪!

那些以“最美逆行者”为题的海量文章,远远不如一张被口罩和护目镜勒出深深创痕的脸更令人记忆深刻;那些唱给他们的歌曲,远不如他们在微博上因为缺少口罩、隔离服甚至卫生巾而求助的只言片语。
只有近距离目睹英雄正在亲历悲辛的真实情形,才可以真正发现和感受到英雄的崇高与伟大,他们的形象和事迹才可以被铭刻在人心,被时间长久记忆,而喧嚣的千篇一律的赞歌,终究会被丢进时间的故纸堆,本应被人铭记的崇高与伟大的人,也必然因此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

愿喧嚣的赞歌之下,那些真正的英雄,他们的疼痛,能够变成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