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烈河是承德的母亲河。武烈河源自围场县,自北向南,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而下,经狮子岭进入市区,至大石庙汇入滦河。武烈河市区段沿岸,有许多风景名胜,远处可以看到棒槌山、天桥山、僧冠帽山、近处是罗汉山和僧冠帽山。更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点缀在两岸,可谓无处不景。当年承德只不过是武烈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康熙选择在承德修建离宫想必是和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观有关系。 武烈河民国期间仍然水流很大,这些年气候变化,水越来越少。近年在武烈河上梯次建了橡皮坝,将武烈河水一段一段地拦住,行成一连串的人工湖。一到晚间,河两岸的灯光倒映在水里,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 武烈河最早的桥是1935年日本统治时候修的,后来几次被大水冲毁,几经重建,到八十年代初完成了承德大桥南北双桥的建设。那时这座大桥是市区到火车站唯
一跨河的通道,大桥头五鹿雕塑环岛处还经常发生交通堵塞。后来又修了旅游桥,接着陆陆续续修建了多座横跨武烈河的大桥。 
武烈河与山庄鸟瞰 武烈河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河。小时候常常到河边玩,夏天还在河里游泳。山里的河有时候很危险,上游下大雨可能导致山洪爆发,突然下来大水。那时的中学就在武烈河边,翻过院墙过了马路就到了武烈河大坝。有时下学早,就约同学上山玩,最常去的就是棒槌山。 那时常好奇,这武烈河从哪来,到哪去。看过鲁宾逊漂流记就想也许可以做个筏子漂流而下,最后总能到达大海。那一年参加完高考,闲着难受,约了两个同学,骑上自行车,沿着武烈河的走向,逆流而上,号称要去寻找武烈河的源头。结果骑了大半天,眼瞧着到了下午,估计无法完成使命,在河边的一片小树林里吃了带的面包汽水,无功而返,实为无奈。 罗汉山坐落在武烈河东岸,与市区隔河相望,因外形像一个端坐在河边的大肚弥陀佛而得名。罗汉山在承德有名还因为承德赌咒发誓愿意说跳罗汉山,因为山势陡峭,跳下去准没命。据说文革时有的人受了冲击,想不开就跳了罗汉山,而且还不止一个两个。
 武烈河畔的魁星楼(朋友的作品) 沿着武烈河顺流而下,远远地你会看到天际线上有一座高山,那就是僧冠帽山。僧冠帽是承德市区的最高山峰。承德有个民谚,棒槌山倒,蛤蟆石跑,僧冠帽上挂楂草。说的就是棒槌山下面压着个海眼,一旦倒了,海水出来将淹没方圆一切,直到最高峰僧冠帽都会被淹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