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怕死到随便,其实也没什么

 微梦小院 2021-07-18

OK?
学会珍惜 当下

他们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把很多事看得很开。

这前半句总是显得很玄乎,因为没人说“到了一定年纪”究竟是三四十岁,还是七八十岁。我觉得这个“一定年纪”指的是每个人自己的某段时间吧。有的人在十五六岁,有的人在八九十岁,是吧?

小时候,啥都不懂,所以觉得死亡很可怕。一个活生生的人,从此不再出现,关于他的消息只停留在从前。即便很多离开的人都是这样,但好歹活着的人还有碰面的可能。而死去的人,可是连这种可能都没有。

以前还认为,死亡不过就是在人老到不能再老的时候的一种自然状态。

慢慢长大了才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自然的到达那种状态。因为有的人一生有一百年,而有的人可能只有十几二十多年。

是啊,世上还有种叫“意外”的盲盒,是意外的惊喜,还是意外的惊吓,又或是令人都接受不了的意外,人们皆不知。

意外,真的来得突如其然。

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说这样的话了。

不信你看,前几天楼下就发生了一起车祸。从房东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一张现场图。虽无吓人的大片红色,可那情况也是不免使人惊呼。

嗯,车子前端被撞得零件飞散,斜前方是一堆散落的砖头。那个屋子,我熟悉得很,天天经过,有好几次因为好奇,还瞥了几眼,里面是有人住的。

人在家中坐,祸从门外来,你说这意外,意不意外?

能撞成这样,那车主开得是得多猛。难怪,那会在屋里的我,椅子震动了一下。车祸就发生在我住的那条小巷的巷口处附近,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刚好出门,会不会我也是意外,汗毛即起。

椅子震动的那一下,是很明显的,差点都以为是地震。但那一下很短暂,然后就听到巷口有人声,接着有孩子的哭声。我打开窗户,伸长脑袋,看不到啥,就看到有人在往那边走,声音都开始往一个地方聚集。

我差点就爬上窗台看个究竟,只是因为窗帘不方便,便作罢。直觉告诉我:出事了,而且不是一般小事。

震动那会还伴随着一个挺大的声响,我猜是大货车翻了或是车上的东西掉了。从窗台上看到环卫工还站在旁边淡定地看着,周围也没有那种着急的嘈杂声,便猜测应该没有人受伤。

整个过程,确实没有很大的声音。直到后面我看到房东发的动态,才知道确实是出事了,一小轿车把人家的家撞了。

生活,意外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到之前在另一个住处发生的意外,那就是某天凌晨,对面那栋楼起火了,黑烟四冒,我睡得正香。同住的室友紧张得喊了我好几声,我才迷迷糊糊醒来,眼睛都还没全睁开,便听到她说:快起来,着火了。

这一吓,是把我吓醒了,随手抓了一件衣服就爬下床,准备开门跑了。后面知道有人已经报警,消防员在灭火了,对面的烟也没再聚集,才松了口气。

事后,我夸室友真机灵,都没动静,居然就醒了。相比于我的称赞,室友对我则是吐槽:睡得那么4,火烧屁股了都不知道。嗯,我说如果她不叫醒我,我确实还在睡觉。

当然,这里得强调一下,不管在什么面前,都别拿生命开玩笑,如果你还不想死的话。

或许就是生活中这些看多了,加上发现身边开始有人离去的事实后,忽然就觉得死亡从来就不是很遥远的事,也开始觉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的事。

“这个世界很擅长分离,我们也终习惯了告别。”曾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话。

总觉得阎王爷三更要你的命,你是不能留到五更的。于是,好像就渐渐地没那么害怕死了。

“再忍忍吧,说不定明天就死了。”这是一句玩笑话。可我同时又觉得这是一句相当有道理的话。

嗯,我是指意外,不是指我想找死。

当你的生死观有了转变后,你好像也会变得勇敢些了。比如以前我是很害怕一个人走夜路的,因为夜路走多了,真的会碰到“鬼”。(我也是很倒霉了)

大学假期上夜班时,下班了自己一个人走黑乎乎的巷道,都会加快步伐,有时候感觉不安全了,还会用跑的。

现在,步调慢悠悠地,心里也没那么害怕。以至于有一次谈起这个时,人家跟我说“有些伤害如果自己注意点,也是可以避免的”,我都不太相信,回了一句:“有些意外,总是不可避免呐。”

颇有一种任人宰割的淡泊感。

或许,也是因为我可能没有一些人那样有很强的活下来的想法吧。

因而我便显得佛系一些了。

这样的观念也不一无是处,至少让我觉得更应该珍惜当下。因为过去回不去,未来不确定,能把握的,就是过好当下,这样一来,每个当下就都是属于自己的了。

念叨多了,倒是有几个友人好像也听进去了,我觉得挺好的。

别的大道理我都不希望你们懂,因为每个道理的领悟背后,好像都不可避免的要付出些伤痛。我只想要你们,学会珍惜当下,让自己快乐,不留遗憾,就好了。

本子都画没了,连底面也不放过,hhh


我是人间观察员:北望。
一枚下雨了不懂得进屋的傻蛋。

想打造一个小院,
想做小院里的温柔大哥,
传播爱与光热。

想说:

去你的虚伪。
你们有啥内心话来跟大哥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