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城麒影录(梁山伯与祝英台)

 幽凉如水倚深松 2021-07-18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江、浙一带的宜兴和上虞,怎么又跑来柳州了呢?

      传闻明朝末期,有几位柳州的木材商大佬,押送一批木材去到苏、杭,顺便采办各种货物回来,所以要耽搁几天,晚上无聊,他们就相约去戏楼看戏,正好看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于听不懂当地的方言,而当地人又看不起这些南方来的野蛮人,不肯给他们翻译。他们一连看了几天,也就了解一个大概而已,十成故事里不过琢磨出一、二成。

       实在是无巧不成书,当时柳州也有一个相似的传说,说是柳州的大峨山下有个梁家村,梁家公子要到柳州城里去求学;小峨山下也有一个祝家村,祝家的小姐也想到柳州城里去求学,于是女扮男装,早早就往柳州城里去。无巧不巧的是二人就在半道上相遇了,两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很快就结下了友谊,相伴而行。更巧的是学校里也有一个姓马的柳州知府的公子,三位翩翩少年,在三年的时间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年后,他们都长大成为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了,祝女喜欢梁公子,多次暗示梁公子自己是女子,希望他尽快来提亲。马公子人比较精明一些,早就看出祝老弟是女子。等梁公子反应过来,急忙去提亲时,马公子早就提前一步,向祝家提亲成功了。梁公子受了打击,伤心不已,一病而亡。后来马家娶亲,祝女半路上要去梁公子的坟上祭拜,不想那坟突然打开,祝女跃了进去,马公子见状,也跃了进去,随着一阵青烟升起,有三只花蝴蝶飞了出来,相互追逐而去。

    这几个木材老在返回柳州的路上根据这个传说边走边编,等回到柳州时,剧本也编得差不多了,后来他们又请柳州的文人帮忙润色加工完成,就在柳州的戏院公演了。

       这个版本的《梁祝》影响还是蛮大的,被周边地区改编成许多的版本演出。柳州融水县的《三蝶奇缘》是苗族语版本,大约出现在清朝雍正年间。梁家在柳州城内,祝家在柳州城外(祝英台之母是元宝山的苗族),他们求学的地方在江西的庐山。马家公子是柳州府太守之子马广。

       宜州的是壮族语版本,祝英台成了壮族姑娘,是宜州怀远人,梁山伯是木兰峒壮族人,他们同在柳州府读书。马文才是镇安府土官(即土司),也是壮族人。

       富川县的是瑶族版本,人物也都换成了瑶族。唱词特有意思,英台唱道:英台晚间去洗澡,手拿皂角擦胸膛,露出一对丁香奶,一对奶子白如露。英台答言哥哥听,哥哥听我说言章,有福之人奶子大,无福之人无奶房……这些唱词刚好印证了柳州人在古代是用皂角去污的,俗称洗手果,用来洗澡,洗衣物,洗锅碗等。

      外省的梁祝故事也有受柳州版本影响的,比如贵州省一些地方的山歌传唱保留下来的曲目:

          八月好唱祝英台,同去柳州读书来。

          同张棹子共砚碗,同床被子盖回来。

          九月好唱祝英台,同去柳州考秀才。

          梁山考得高官做,祝英考得女秀才。

          ……

       梁祝传说,有两种讲法,一种认为梁是明朝人,祝是南北朝人,不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故事不可能是真的,只能是文学作品。

       另一种认为梁祝故事是真实的,并为他们的故里争论不休。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既然唐朝的人认为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应该说不会是假的了。所以明朝的小说家冯梦龙就把梁祝故事写进小说《情天宝鉴》: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访之,始知为女。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恸。忽地裂,祝投而死。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时,梁得显灵异效劳,封为忠义,有司立庙于鄞县。

     出现在柳州的梁祝传说,到如今也有好几百年了,成为了柳州文学艺术里的一项瑰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