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热门提问 ▼ 小时候如果没被爸妈打过 似乎是过了一个“假童年” 当年爸妈手中的“打人神器” 你还记得吗? ▼ 衣架 特点:伸手可及,收放自如, 打一次管三个月。 笤帚 特点:家中常见,柔中带刚, 价格便宜,便于收藏。 拖鞋 特点:威力大,速度快, 声音效果好,易形成震慑。 皮带 特点:随身携带,一抽就有, 事后扎腰间,深藏功与名。 ☞ ↑↑向上滑动查看 ☜ 虽然小时候被打怕了 但自己当了爹妈后 在熊孩子油盐难进时 难免也“顺手”拿起笤帚…… 但是 熊孩子即使有一万种该打的理由 家长们也要记得: 下手千万别太重 小心出人命! 两个孩子“不听话”,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都会发怒,这很简单。”但是,要控制自己的怒火,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疫情期间 有一条新闻让人难过不已 ▼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 去年5月的一天晚上,这名6岁的孩子未洗漱就想上床睡觉,妈妈见状怒火中烧,相继飞起两脚,踢中他腹部。不料,凌晨时分,可怜的孩子出现异常,经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警方鉴定认为,孩子系腹部受钝性暴力作用致多脏器损伤(心肺挫伤、肝胰破裂),致创伤性休克死亡。随后,涉案妈妈被警方刑拘,并被起诉。 近日,这起惨剧二审宣判,涉案妈妈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只因妈妈一时的怒火 以及不知轻重的两脚 这个6岁的孩子 在花一般的年纪 竟然过早地凋谢了!! 如果说,这个妈妈还算是无心作恶,那么,发生在海南万宁的这一起,则完全是一场人伦惨剧: 当时,29岁的蒋某独自在出租屋内照看6岁的女儿。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顶嘴”,蒋某决定教训她,“让她长长记性”。 一个多小时里,棍子、铁衣架、皮带像雨点一样,落在孩子的屁股、背部、手脚上。可怜的孩子不停地挣扎、哀求、求救,也没能唤起父亲心底的一丝怜惜。 直到孩子全身手脚淤血发黑,不再动弹,他才停下来,让她自己去洗洗。 “爸爸,我起不来了。” 这是孩子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发现异常后,蒋某才抱着孩子去了医院。可惜,送到医院时,她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虽然医生尽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回孩子的性命。 养过孩子的人常说: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可是 这个做爸爸的 怎么就忍心下此狠手? 实际上,像这样触目惊心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果输入关键词“孩子父母 毒打”,你能搜出数以百计的新闻。 ![]() 10个孩子8个被家长打过 新浪亲子频道曾做过一个“你打过孩子吗?”的小调查,超过13000名家长参与投票。 结果,近80%的家长选择了“有时打,但不经常”、“偶尔打”;另外有13.4%的家长选择了“经常打”。 ![]() 对于“如何看待'打孩子’的教育方式”,高达81.1%的家长认为“有时太不听话了就得打两下”;只有14%的家长认为“这对教育没有一点好处”。 ![]() 那么 为什么有些家长 会相信“打一顿”管用呢? ●受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 “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器”、“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说法,在哪个年龄段的父母中,都有一定市场。 ●小时候被打过,长大后不自觉打骂孩子 有些父母,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骂,在教育孩子时继承了“家风”,打骂也成了“教育”孩子的方式。 ![]() ●忽略沟通,粗暴处理 有些父母觉得教育孩子是个“苦差”,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极少思考用其他的方法来管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 也有部分家长,会把自己在社会上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下意识地通过控制孩子作为一种逃避和满足。比如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等。 不管你有什么理由打孩子 下手前请三思: 孩子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 各处器官都脆弱 不小心很可能打出问题 ![]() ![]() 即使再生气 后脑勺 后脑勺分布着体力和智力发育神经系统,如果父母下手重了,会导致孩子神经系统受损,对智力也有影响。 肚子 孩子的肚子,是五脏六腑所在,重要性不言而喻。前面那个福建妈妈踹了孩子腹部两脚,最终导致孩子死亡。所以,再生气也不能打孩子这里。 后背 孩子的脊柱发育还不够健全,打孩子背部用力过猛,容易造成脊椎损伤,甚至引起瘫痪。此外,后背身体内脏器官太多,重击下可能造成内伤。 脸 有些家长喜欢扇耳光,但是打耳光容易损伤孩子耳朵及周围神经,引起听觉障碍。用力过猛,还可能让孩子出现短暂性或永久性耳鸣,甚至失聪。 耳朵 揪耳朵容易导致耳膜受损。后果严重的,还可能造成耳内出血、疼痛、耳鸣、丧失听力。 在耳根部的皮下,有多条神经分支重叠分布,揪耳朵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痛感,甚至晕厥。如果揪耳朵时没控制好力度,还可能伤到孩子脑部。 屁股 很多家长认为可以打屁股。但是如果下手重了,孩子的屁屁很可能会大面积的软组织挫伤。严重的甚至还会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脑干损伤而死亡。 看到了没? 孩子身娇肉贵 哪哪哪都打不得 有些家长会发懵 孩子有时候太让人生气了 不打还管得住吗? 如果孩子做了错事,沟通无果,家长可以将“打”替换成别的惩罚方式,只要能起到“强化与惩罚”的作用就行: 比如罚站(正惩罚)、扣掉零食、没收心爱的东西、扣掉游戏时间(负惩罚)。 但要记住一点: 如果要惩罚 最好是即时惩罚 也就是说,孩子刚犯错就惩罚。这样最能让他牢牢记住错哪儿了,能特别容易建立惩罚和错误行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低龄幼儿,Ta的记忆系统还不牢固,“秋后算账”效果不好。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规则,而不是为了发泄父母的坏情绪。 还有一点很重要: 很多在大人眼中 “调皮、不听话”的行为 在儿童的某个发展阶段 恰恰是正常的 儿童正常阶段性特点
不要用大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只要耐心地、一遍遍地教会他们这个世界的规则就行了。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盼望孩子能成龙成凤,但是无数的事例证明,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打骂中成才的。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盼望孩子能成龙成凤,但是无数的事例证明,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打骂中成才的。(来源:深圳市儿童医院;科普指导:急诊科副主任宋萍、心理科主治医师李泽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