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瞻仰逝去的先驱,致敬正在战斗的战士

 老朽颂明 2021-07-18

瞻仰逝去的先驱,致敬正在战斗的战士

——就《革命者》致管虎

                                                                                    颂明

我是7月3日看的《革命者》。回来后孩子问我电影怎么样,我说太感人了,我看得涕泪横流。

因为那几天我满脑子都在构思系列小说《宋老头小说讲习班》,就没有写观后感了。

最近孩子们关于《革命者》有一些讨论。年轻人觉得这部影片距离他们的思想感情有点远,在他们看来,影片是“宣教式的表达”,台词多是“大道理”,显得很假。对主旋律人物无感。现在每天课上得已经够多了,看电影本来就是想去轻松一下,不想花钱去“再上一堂课”。

孩子们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首先,我要对管虎说的是,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是相当成功的。没看影片之前我就在想,以李大钊执行绞刑前的最后38小时为主线,怎么能够既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又展现出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呢?看了影片我不得不佩服导演高超的艺术手法,用时空交错的方法,把几个具有典型意义又非常生活化的场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不同侧面向观众展现了活生生的真实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关于张学良的几段戏。有评论者批评说这个情节“假”,怀疑张学良是否真的见到过李大钊并为之感动过,张作霖在处死李大钊之前曾经征求过张学良的意见,张学良明确答复“无异议”。我恰恰认为主创者这个情节设计得非常好,完美地体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对于处决李大钊,张学良不持异议是有着复杂原因的,最主要的是当时他不敢、也不能对抗父亲,甚至不能表现出丝毫的不恭顺。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内心没有受到李大钊的影响。事实上张学良后来始终胸怀强烈的爱国之心,同情共产党,这显然与李大钊等先驱的影响不无关系。

要今天的青年去深入理解100年前的中国社会以及100年前革命先驱们的内心世界,显然是不容易的。作为文学艺术家,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责怪青年的欣赏水平和能力,只能改善我们的艺术,潜移默化地去感化他们,提高他们,和他们一起进步。这是需要文学艺术家认真对待、深入研究的大问题。我们的文艺家一定要找到青年所感兴趣的切入点把他们带入作品,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文学艺术家与观众、读者始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关系。

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平且相对富裕,文化环境很宽松,意识形态比较自由。人们,尤其是青年越来越不容易理解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遍地租界、洋人横行、军阀混战、内外交困、民族危亡、一盘散沙、民不聊生时代的悲惨以及改变这个“一盘散沙、民不聊生”过程的艰难、艰巨。

当前,在文化教育界,还有一股很强的Cultural beggar势力,他们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为标准来衡量、改造我们的文化教育,因此得出了“中国的文学还处在世界文学的边缘”的结论。他们千方百计甚至是丧心病狂地去迎合西方价值观、制造New foreign slaves而否定抹黑我们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无数先烈、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所创立的,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人民文学。Cultural beggars 是一群主动的文化殖民乞求者,他们在等待着“摩西”回来再骑到我们的头上。事实上他们已经给予了青年不小的影响。Cultural beggars的企图之所以没有完全得逞,就是因为有一支真正的人民文学艺术家队伍还在为捍卫人民文化的阵地战斗着。他们不断地创作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在鼓舞着人民、感化着人民、团结着人民。管虎,无疑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名坚定、坚强的战士。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为天下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大事!” “救中国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我们的人民文艺战士们正在践行先驱们的这些誓言,而使老百姓有了坚强的文化自信。

观看《革命者》,在瞻仰革命先驱的同时,我们观众还要向今天正在战斗的人民文艺家们致敬!

                                 2021年7月18日星期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