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时势造就英雄。从历史的角度看,政权领袖们若想建功立业,自然要凭借自身的谋略和能力,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历史的趋势。历史上,借助时代大势而成就伟业的政客不计其数。例如,北越的黎笋抓住机遇,于1975年完成越南统一;西德的科尔把握机会,于1990年实现两德统一。而在冷战末期的亚洲西南部,也曾有一位领袖,他借助历史时机促成国家统一,但却又因政策上的失误,而最终下台。 这位领袖,便是也门前领导人萨利赫。在阿拉伯世界中,也门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她拥有3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是亚非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明古国往往命运多舛。6世纪以来,也门地区先后遭受阿克苏姆、萨珊波斯、马穆鲁克、奥斯曼、葡萄牙等外部强权的侵略。20世纪以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崩溃,英国又侵占也门南部。近代备受屈辱的历史,让众多也门人渴望国家独立与统一。 萨利赫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横空出世的。萨利赫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当时也门(北也门)教育水平低下,他没有念过几年书便辍学回乡,十几岁就参军入伍。萨利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头脑却相当灵活。入伍后不久,他便报名参加士官学校的课程,后来又加入较为进步的“自由军官”组织。1962年,也门爆发推翻王室政权的“九二六革命”,萨利赫表现出色,得到上级赏识,遂加官晋升,掌控兵权。 萨利赫通过一次“历史机遇”获得官职,然后他又通过另一次“历史机遇”夺取政权。1978年6月,北也门前总统遇袭身亡,国家一度群龙无首,而萨利赫便凭借手中的军队,顺势接管了国家政权。冷战时代,阿拉伯世界普遍流行“强权领袖治国”。那个时期,埃及有纳赛尔,伊拉克有萨达姆,叙利亚有阿萨德,利比亚有卡扎菲,而北也门则拥有萨利赫。自1978年起,萨利赫就开始了长达33年的执政历程。 萨利赫颇懂权术,同时也深谙如何巩固自身的位子。他在上台后,首先处决了30多名官员,以剪除异己。此后又进一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并逐渐将亲信安插到军队的要害部门中。在对外问题上,由于邻国南也门受苏联支持,萨利赫便同西方阵营联络,依托西方国家制衡苏联和南也门,并在此过程中换取西方的支持与援助。不过,他又在暗地里同南也门接触,以便为将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强人治国”是当时中东的标配 果不其然,又一次“历史机遇”降临到萨利赫的头上。1990年,苏联因各项弊端的积累而逐渐衰落,其势力范围已撤出阿拉伯半岛。失去苏联支持援助的南也门,在短时间内就丧失了同北也门抗衡的能力。趁此机会,萨利赫四处奔走,同南也门多轮会晤与谈话。而他的努力也换来了成果:1990年5月22日,南北也门宣布合并,并定国名为也门共和国。一个曾被殖民者分裂数十年的国家,终于再次统一。 也门统一,无疑是萨利赫执政生涯中最闪亮的一部分。也门统一后,萨利赫亦继续担任国家首脑,但他的巅峰时刻已经过去。由于没能消弭地域、部族、教派间的矛盾,也门的合并更类似于“貌合神离”。与此同时,因外部强权统治和意识形态对立所产生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则进一步增加政权分裂的隐患。果不其然,1994年,南北分歧渐渐升级,原南方领导人无法忍受北方欺辱,重新宣布独立,引发内战。 面对南方的离心倾向,萨利赫重新展现了他善于“合纵连横”的特长。他同各部族派系谈判,许诺他们在事成之后将获得丰厚的战利品,获取多数武装部队的支持,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最终,萨利赫只用了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击溃了南方军队,重新完成统一。然而,形式上的简单统一,仍无法消除积累已久的内在矛盾。在此之后,也门境内小规模的冲突和内乱不断发生,这严重破坏了也门的经济发展。 面对乱局,萨利赫频频操纵权术,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由此获得“也门之狐”、“阿拉伯之狐”等称号。但是,由于局势动荡,加之经济路线上的失败,也门沦为赤贫国家:1994年人均收入仅263美元,全国更是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穷问题,导致民众的怨恨与日俱增,动摇了萨利赫的统治基础。于是,在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中,也门政权遭受冲击,萨利赫也被迫结束了33年的执政生涯。 阿拉伯之春是中东乱局的再次体现 总体来说,萨利赫领导也门完成国家统一,这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然而,他没能采取措施,消弭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没能制定计划,改变国内的经济面貌。其实,纵观萨利赫的执政历程就可以发现,他拥有历史机遇,也拥有手段和权术,但却没有高明的国家发展方略。而这一系列失误,则成为导致萨利赫最终下台的潜在原因。 参考资料:《冷战史》、《中东国家通史·也门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