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烫伤方

 为什么73 2021-07-19

作者:顔文强

图片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交叉。先后师承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一级教授、院士待遇)詹石窗教授、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3项。目前主要从事道医哲学、古中医药学、古天文历法等研究。

烫伤方[1]:“柏叶捣烂敷痛处。”[2]

本方出自《仙传外科秘方·卷十》,文中言此方是用于治“汤火伤”,可见不管是开水烫伤、油类溅伤还是火烧伤,都可用。上方烧伤膏的用途也是如此。本方仅一味药——柏叶。柏叶,是植物侧柏的干燥嫩枝梢与叶,与上方所用的柏白皮是同一树上的不同部位。柏叶又称侧柏叶、扁柏叶、嫩柏叶、丛柏叶等,今以侧柏叶为正名。原植物侧柏是中国特产,除青海、新疆外,全国各地皆有分布,尤以山东所产为道地药材。侧柏树的得名与柏叶能够作为药用有关,李时珍分析曰:“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3]柏叶作为药用早在《名医别录》《金匮要略》中就已记载。关于柏叶性能,《名医别录》载:“柏叶,味苦,微温,无毒。主治吐血,衂(通'衄’字)血,利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风寒,去湿痹。”[4]《本草分经》曰:“苦、寒、燥、涩,最清血分湿热,治一切血症、风湿诸痹,历节风痛。”[5]《本草新编》则说:“柏叶苦涩,止能敛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须发。”[6]即是说,柏叶味苦、涩。对于其性,温寒记载不一。实际上,侧柏叶主要是用嫩枝梢与叶,因为二者连在一起,故常合用。侧柏叶呈条状、扁平而窄,冬天不凋谢,应是其内含有较多的阳气之故,所以呈温性;但其味苦涩浓厚,则又显寒。由于叶升枝通,故可入肝气升散而有除寒燥湿、通络化瘀之功;苦味力道又强,对应胃肠之气,故又可降浊除烦。因此,侧柏叶是可升可降的一味好药。《景岳全书》曰:“味苦,气辛,性寒。善清血、凉血,止吐血、衄血、痢血、尿血、崩中赤白,去湿热湿痹,骨节疼痛。”[7]张景岳还提到其可治丹毒、烧烫伤和白发之症:“捣烂可傅(敷)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及汤火伤,止痛灭瘢。炙捣可罯(ǎn)冻疮。烧汁涂发,可润而使黑。”[8]《得配本草》则云:“苦涩,微温,入手太阴经血分。养阴清肺,止血和阳,生肌杀虫。泻呕逆火,涂汤火伤。”[9]表明侧柏叶还可入肺气收敛伤口。因此,整体而看,侧柏叶是寒性,但其药气可升可降,可在肝气、肠胃气、肺气几个系统同时发挥作用。其药气运行图如下: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一旦烫伤、烧伤,下意识总会用冷水敷,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对此,《仙传外科秘方·卷十》指出说:“不可以冷水冷物榻之,热气不出,必烂人肉,切宜保之。”[10]因为烧烫伤乃是热气大量集中于一处,致使肤肉血气瞬间四处跳蹿、紊乱引起灼痛。所以当务之急是捋顺此处血气、恢复血脉、气脉的通行,而用冷水或冰块敷则会束缚热气的发散,形成“寒包火”的现象,虽然皮肤一时感到舒服,但过后必然肿胀疼痛。《仙传外科秘方》同时指出了一种急救方法:“凡汤火伤,急向火炙,虽痛强忍一食顷,即不痛。”[11]“一食顷”指一顿饭的时间,大概十几分钟。即是说,烧烫伤时应快速将伤口近距离对着火烤,虽然大痛,但忍一顿饭功夫,就会痊愈。其原理也是利用火气的升散之力将伤口处集中的大量热气快速通散开来。对于烧伤不能冷敷,孙真人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八》也早就指出:“凡火烧损,慎勿以冷水洗之,火疮得冷,热气更深转入骨,坏人筋骨,难瘥。初被火烧,急向火更炙,虽大痛强忍之,一食久即不痛,神验。”[12]“瘥”音chài,是病愈之意。


[1]“烫伤方”方名为笔者所加。

[2]《仙传外科秘方》,《道藏》第26册,第712页。

[3](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102页。

[4](南梁)陶弘景撰,尚志均辑校,尚元胜、尚元藕、黄自冲整理:《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5](清)姚澜:《本草分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91页。

[6](清)陈士铎著:《本草新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

[7](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37页。

[8](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37页。

[9](清)严洁、(清)施雯、(清)洪炜著,姜典华、姜洪涛、姜典勋、姜洪川校注:《得配本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193页。

[10]《仙传外科秘方》,《道藏》第26册,第712页。

[11]《仙传外科秘方》,《道藏》第26册,第712页。

[12]《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511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