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初三,还有半年就中考了。能不能收点心好好学习?那些课外书都给我停了,杂志也不许买。”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整天就知道玩,把这时间放在学习上,别和那些乱七八糟的朋友来往了。” “叫你别吃冰的你不听,这下感冒了吧,下次再吃冰生病了别吱声,让人心烦。” 这些话,是我们截取的绝大多数父母会斥责孩子的几十万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句。 所有说这些话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我是对的,说这些是为你好。 然而为什么,这些话明明是对的,却没有孩子愿意听呢? 因为你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把孩子贬低得一无是处。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至少要做到这两点。 1.闭嘴,不指责孩子的缺点 某课题组曾对 1000 名中学生做过一项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你最不喜欢妈妈的哪种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有 550 名学生选择了「唠叨」。 可以说,「唠叨」很可能是引发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一大因素。 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也曾讲过一句话:「当父母有事没事就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的时候,孩子迟早会把你的话当『耳旁风』。」 青春期孩子在半成熟心理的驱使下,特别不愿意听我们严肃地讲道理,可能我们刚要讲,他就会说:「我知道!」 这个时期的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不想听妈妈啰嗦,但实际上,他对很多事都是一知半解,根本不是全懂,而他内心真正的需求是:彻底摆脱幼稚,走向成熟。 所以,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就事论事」,就是不要在事情发生后立刻给他讲道理。 而是可以利用散步、郊游、晒太阳等比较轻松的时候,旁敲侧击地谈论一下相关的话题,尽量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在一起讨论一个现象,而不是在教育他。 这样,不但孩子的自我成熟感得到了保全,而且通过观念的沟通,他还进一步摆脱了幼稚,心理需求也就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2.共情,认同孩子的感受 共情是一种能真诚地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做出回应而又不被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所感染的能耐力。 认同感受不等于认同行为。 但是,认同感受一定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 怎么倾听孩子呢? 有一个方法,这里分享给各位爸爸妈妈,叫“重复尾句法”。就是孩子给你讲什么,你就不要唠叨或分析了,只要重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就好了。 比如,孩子跟你说“今天气死我了,我真想把班主任揍一顿。” 你这时候,就不要指责孩子“啊,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用“重复尾句法”,就可以说“啊,你想把班主任揍一顿啊?”孩子就有进一步跟你沟通下去的意愿了。 既能够了解孩子的想法,又能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就容易信任我们,很多我们关心的事情,不追着他问,他也会主动跟我们讲。 就像那句话说的: 请相信,孩子从错误中得到的成长,一定胜过父母的千万次说教。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替他走这一段,只能站在他的身后,看他跌跌撞撞却又安心坚定地往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