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隋唐、杨广、李世民非要与高句丽较劲?不惜亡国也要征讨

 昵称55301288 2021-07-19

导语:在我国疆域的演变过程中,东北地区一直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由于东北地区地形多变,较为闭塞加之气候严寒,因此世代居住在此地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在隋之前中原地区的国家都认为东北地区是贫瘠之地,所以对其诸多忽视,导致东北地区在历史中一直默默无闻。

但隋朝时由于两代皇帝先后都大动干戈去征讨高句丽,所以东北地区一下子跃入人们的视野。攻打高句丽在当时其实就是攻打辽东地区。当时的辽东地区由于长期不与外界往来,久而久之倒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国家,成为了隋朝统一的绊脚石。

隋朝攻打高句丽时对于这个弹丸小国并没有很放在心上,结果这次战争竟然持续了很长时间,在隋朝被唐朝取代后,高句丽依旧顽强的生存着。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也一直致力于收复高句丽,结果战争手段行不通,还是利用了当时高句丽皇室的内部矛盾将其分裂,最终纳入了唐朝疆域的版图。那么,为何隋唐两朝都致力于征服高句丽呢,若说隋代皇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那么在历史上被无数史学家夸赞的唐太宗李世民莫非也不清醒?

为什么隋唐、杨广、李世民非要与高句丽较劲

首先是为了统一疆域,当初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并没有把东北地区划入中原版图,直到汉武帝横扫北方时才将其纳入中原版图。东汉末年时,战乱频繁,东北地区趁乱脱离了汉朝的统治,自立为王,养精蓄锐,直至晋朝建立都没有将其再次收复。

到隋炀帝时,他胸怀大志,一直想要比肩秦皇汉武,所以致力于收复高句丽,一统天下,成就一番伟业,名传千古。当时的隋炀帝马蹄所踏之处尽数纳入了隋朝版图,甚至收服了西域各国,却偏偏在东北地区马失前蹄,攻打多次未果。

按理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了隋朝的前车之鉴应该会更加慎重对待收服东北地区的计划,从长计议,但处于对国家领土安全的考虑,李世民依旧决定继续攻打高句丽,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统一目标。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高句丽为何这么难以攻打?作为一个从领土范围、人口、经济发展程度等各方面都远远不如隋唐的区区小国,高句丽面对中原大国的征讨竟然能抵抗如此长的时间,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这其中有两条主要原因,一是统一东北有许多的困难包括地形、环境等条件需要克服,二便是高句丽的逐渐壮大。

隋唐征讨东北地区的主战场显然是在东北地区的,东北地区长期闭塞且地形复杂,而隋唐的征讨军队对于东北地区的地形条件是十分陌生的,不比当地人具有主场优势。而且东北地区纬度较中原地区高,气候严寒,军队到此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这也是导致征讨失利的一个原因。

当然最关键的是,隋唐的军队战斗多在内陆,但他们却要与高句丽进行海上作战,对于水师严重缺乏的隋唐来说这是是很致命的,更别提对于海上作战环境的不熟悉导致的不必要伤亡了。

第二个原因正如前面所提的一样,辽东自东汉末年战乱时期便分离了出去,当时的中原地区社会环境十分混乱,战争频繁,各国政权接连不断的确立,导致中原地区一直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加之一些古籍在战争环境下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与遗失,所以中原地区的文化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断层。

与之相反的是辽东地区,辽东地区自分离出去后一直默默发展壮大,远离中原地区、环境闭塞使其有了相对和平的国内环境。尽管一开始辽东的文化发展程度不高,但其在纳入汉朝版图的几百年中,也逐渐接受了中原主流文化的熏陶,逐渐将中原文化继承发展了下来。

种种原因导致下,高句丽在不引人注视的地方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飞快的发展,有了与中原地区抗衡的实力。正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所说,高句丽和中原国家的冲突,更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结语:由此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这么热衷于攻打高句丽必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举,两人显然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两人作为有抱负的一国之君,一定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进行了长远深入的思考才做出了攻打高句丽的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