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初秋,时间已经准备好了将一切都抹上厚厚的一层金黄。 阳光轻抚过的一切都黏上了可爱的温暖,这温暖金灿灿的,是最富裕的色调。 秋的开始并不是黄凄凄的凋零或金灿灿的收获,而是清脆间靡靡着蝉鸣的绵柔。 北方的蝉鸣绵软无力,像极了老人哄娃入眠的长调。蝉声悠长且绵柔,可却喜欢躲藏在的极高的树上。不像山里的蝉,叫得撕心裂肺、停留的地方却举手可触。 这个夏天让我感觉特别舒服,也许是因为出发前就准备好了对北方夏天应有的敬意――准备好了享受一份烤炉体验的。 可怎料今年云南的夏天比往年执着了些,经历了云南大旱和炙烤之后倒觉得北方的夏天可爱了许多,简而言之――在这里(北方)感觉特别美好。 路过几个城,蹿了几条街。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乡音”――这些乡音大都藏在老巷子里,总觉得那才是最能代表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化的精髓所在。 天津的“干嘛呀?”、河南的“弄啥嘞?”、云南的“整哪样?”,东北的“干哈呀?”……感觉都比“干什么”有味道也更多了些“温度”。 每到一个地方,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我都喜欢到处逛逛,避开繁华街区悄悄蹿进小巷那种。谁都知道当地最好的美食和乡音都在这些地方,而不是大酒店或者大商场,毕竟不少人坚持乡土味到这些地方要被改良,乡音入了此处也要印上“土”的标签。 有多少远方游子在怀念家乡的味道时,忆起的是大酒店或者大商场呢?无不是街头巷尾的随意和爷爷奶奶陪伴下的简单。 我喜欢去感受每个地方的美食,摆在街头巷尾有很多老年人排着队去吃的那种。不用自己对口味的喜好去评判好与不好,只是去默默的用舌尖感受的那种。 我还喜欢逛当地的菜市场――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百货等全凑在一起、老人们晃晃悠悠逛、还能讨价还价的那种。 这种市场有人情的温度,比起超市里冷冰冰的明码标价叫人感觉舒服。 在市场我们能见到小商贩们热情的和老顾客们打招呼,介绍今天有些什么值得选择的东西,甚至还有“知道您奈这口,特意给您留的”之类的贴心。 而超市呢?虽然有着“欢迎光临”,也多是出自满面倦意的员工。他们说这些只是因为工作要求而已,大多言不由衷;若还有些其他可以理解为交流的,也无非是诸如“会员卡号多少……”之类的另一些机械话语了,实在没劲。 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创卫”的口号标语,大红布印白字那种。说实话,我特别讨厌这些东西,总觉得这些玩意在哪里都是多余。毕竟心里有的,不用这些也有;心里没的,即使把口号标语给他刻在脸上也没用。 这次瞎逛的所见倒是无论到哪里,都能感觉到街道的干净整洁,只是总也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在一个老小区的路口见到了一群人围着一个“理发刮脸三元”的剃头摊子和一个修鞋摊子才突然明白,这种整洁里缺的是人气。 街面上没有了这些摊子,老人们就没了坐在路边享受树荫的气氛,更少了那种心情。街边偶有树荫下端在小马扎上摇着蒲扇的身影,也多是无语的凄景。 我不明白,城市文明了为什么就容不下这些聚人气的老摊子呢?这些散落在街巷边的手艺人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对吧!我倒觉得把他们划入“脏乱差”而简单的一刀切实在有些不妥。 这些小摊们的生存不需要有空调的商铺或者整洁大气的商场,不是不想而是负担不起那种舒服。他们只需要街头巷尾的一个角落――就那些被画成车位的一部分就好。 至于卫生问题,我遇见的这些小摊的主人们大都非常注意,他们的小摊子周边一圈都扫得非常干净。倒是不见他们的地方不是被违停车辆堵得人们无处可走、就是遍地狗屎…… 如果每个城市都能画那么些片区域出来,让周边农村的人们来摆摊子卖他们的瓜果蔬菜该多好。就像我们小县城的大集,五天或十天一次,就选在某条不那么宽敞的背街就好。我想这样一来农民们也不至于和城管们到处打游击,而居民们也不必为吃不上新鲜实惠的农产品而发愁了。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为什么不试着做呢? 谋求城市发展的管理者们,你算算这样一条热闹且有特色的街道,会给周边带来多少好处呢?你们信不信就这一举动可以带火周边,形成一个很有特色的商圈。其中的奥妙就自己琢磨去吧! 而那些靠手艺养活自己和家庭的人们,就在街头巷尾给他们留那么一个角落,这个绝对比社区活动室什么的有意思。既方便了人们(主要是子女不在家的老人)也聚了人气,叫无处安放寂寥的老人们有个摆放小马扎的地方。 高楼林立的大城市看似灯火辉煌,其实真的很冷。如果你要在这样的城市里找到久违了的温暖,就往破旧的老小区里钻钻。 去听听为什么他们都愿意围着修鞋老人去补那双本已不再需要的鞋?去听听为什么他们都愿意把小马扎摆放在刮脸剃头的小摊子旁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