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国最美海岛”涠洲的逆天推测

 狐眼碌碌 2021-07-19

众所周知北海出产珍珠。“合浦珠还”,古代合浦郡管辖的北部湾这片海域是中国唯一的海水珍珠产地。关于珍珠的记载很多,好处自不必说,不好的是真假难辨,自相矛盾。打个比方,墙上要是只挂一个钟,你马上知道是几点,要是挂了好几个,指针方向不一,你还能知道是几点吗?

珍珠产自“珠池”,现在普遍认为它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海里某个产珠特别多的地方,就像养鱼的池子一样。一般认为古时候合浦附近的海域共有七个这样的“池子”,分别叫青婴、断望、杨梅、乌泥、白沙、平江、海渚,但具体的位置说法不一,其中“断网池”就位于涠洲海域。

“北部湾第一大岛”涠洲自从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海岛”亚军后,名气越来越大。涠洲古代就出产珍珠,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说:

“《交州记》云:合浦十八里有围洲,周围一百里,其地产珠。”

《交洲记》是晋代的刘欣期写的。里头的确记有这样的文字——

“去合浦八十里有涠洲,周回百里……合浦涠洲有石室,其里一石如鼓形。见榴杖倚著石壁,采珠人常祭之。”

但这个产珠的“珠池”在哪里,一直让人困惑。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说——

“合浦产珠之地,名曰'断网池’,在海中孤岛下,去岸数十里。”

显然这“珠池”是在海中间,但真是这样吗?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与周去非的说法有矛盾——

“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每年太守修贡,自监珠户入池。池在海上,疑其底与海通。又池水极深,莫测也。”

刘恂明白无误说的是“岛上有大池”,这“池”显然不是打比方,而是真的池子,跟现在说的水池、池塘一样。也就是说,除了周去非说的“断网池”,涠洲还有别的“珠池”。至于文中说“池在海上”,我理解是宽泛地指岛及池子就在茫茫大海上,并不是说池子在海中间,否则后面“疑其底与海通”无法解释。

收珠回来没有啦哩哩

刘恂是河北人,唐昭宗执政时(公元889——904年)在广州任司马,任期结束后寓居岭南,写了这部博物志书《岭表录异》。查不到刘恂到过涠洲的记载,但他得地利之便,特别是每年珍珠进贡属于地方官的“有关工作”即使不是他自己负责,对采珠的过程也会有所了解,什么时候采、哪里采、怎样采……因此,涠洲岛上有珠池,应该不是道听途说的“齐东野语”之类,而是“其来有自”,有所依傍。

关于涠洲岛上有珠池的猜测,汤显祖的诗可为佐证。万年年间(1591年)农历十一月,被贬为徐闻县典史的汤显祖乘船到涠洲岛,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标题叫做——

“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

汤显祖说自己“夜看珠池作”,就是夜里看采珠作业。涠洲岛孤悬海外、人烟稀少,半夜黑古隆冬,既没有手电筒,更没有探照灯,他一个被发配的芝麻官寻幽访胜,也不会有人献殷勤松明火照得灿如白昼,让他乘船出海,那么他夜里去看的这“珠池”,推断就是在陆地上。

汤显祖像 

北宋重修的《政和本草》,关于涠洲岛上珠池的记载,源自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但稍有不同——

“……池虽在岛上,而人疑其底与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测也。”

多了“池水乃淡”四字。其实这“淡水”是相对而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淡水,而是现在说的“咸淡水”,所以说“乃淡”(变淡)。孕育珍珠的海贝最适宜的水体,要求在海水清澈,水流不急的近岸处,最好是自潮间带至10余米深的混有砾石的泥砂底质,浮游生物(饵料)丰富,温度、盐度适中。清代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曾说:“海水咸而珠池淡,淡乃生珠。

那么,涠洲岛上这咸淡水的珠池到底在哪里呢?我们知道,涠洲为“海相”和“陆相”相继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多姿多态,有“火山地质博物馆”之称。要是你站在高处,会清楚地看到,在岛上的西角村与原来涠洲糖厂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凹陷带,通往西北海边,那条“西角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岛屿调查中,有“西南风天时可藏渔船百余艘”的记载。可见当时西角沟仍然与外海相通。现在的涠洲水库(原先叫“西角水库”)就是古代的潟湖,珠池最有可能就在这一带,海水交换、雨水搀合的环境,使它顺利成章吸引珠贝聚集,成为古代盛产珍珠的珠池。

涠洲摄影大赛获奖作品《余温尚存》(张展 摄)

涠洲水库是古代的珠池,只是一个大胆推断,需要更多的物证。这个“古代”距今起码1000年。日月经天,沧海桑田,时间的力量太过伟大,能让一切面目全非。谁会想到,若干年前在合浦石湾镇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船步(码头)、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码头之一的“大浪古城”,现在长满竹子、杂树,压着房屋的地方,曾经是出海的一条古河汊?原因无它,由于南流江三角洲地区海岸不断淤积,每年向外推进达1.6米,两千多年前,装着陶器、杂缯、茶叶的船只就从这里摇橹起帆,通江达海,沿着海岸通往世界。

忽然想到,“涠洲水库”这名字实在太土、太偷工减料了,就跟“孩子他爹”差不多,水库又不是涠洲特产,不像“涠洲香蕉”、“涠洲番薯”。要是这推断成立,改成“珠池水库”,不仅名头响亮,还让人平添许多历史的遐想。

相关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