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掴女游客耳光的家伙“挨”了

 狐眼碌碌 2021-07-19

白话说“挨了”,实际是说“挨X了”,省去了后头那个不太雅的“蛋”的同义词,意思跟“倒霉了”差不多。上班时无意中在《北海晚报》看到一则消息《因为车费问题起纠纷 司机掌掴乘客被拘留》,脑子里立马跳出这个词:这家伙“挨X了”?
 
我是在一个媒体群看到那个掌掴游客的视频的,像所有人一样,感觉很气愤。我“代入”了一下:假如我是那个女乘客,到别的地方旅游,被这样掴巴掌,我是忍气吞声呢,还是会做出某种英勇的举动来?
 
双方的“纠纷”——姑且这样说吧,报道中说了过程:8月17日下午,那位姓熊的女士三人,在和佳广场要搭车到火车站,和另一个要到万达广场的女士一起“拼”了一辆正好停在他们面前的私家车,说好她们三个人30元。途中司机说是每人30元(我怎么想到了“青岛大虾”?),她们要求下车,司机不允。熊女士于是用手机录制争执的视频,被对方掴了一巴掌。

我反复看了那视频,那记巴掌掴得很干脆,大有“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功夫一点不比重庆那个“帽子姐”逊色,“帽子姐”被挖到有掴人巴掌的“癖好”,估计这家伙也是个“练家子”。
 
想起若干年以前,北海发生过类似的事。一个上海旅游团雇了一辆旅游车,在冠头岭附近与司机发生争执,旅游车司机抄棍子打了客人。市里主要领导接报后责令严查,除了旅游车公司被处理,旅游局领导还亲自到上海给游客登门道歉。
 
在看到这个视频后,银海区公安分局雷厉风行,很快逮到了打人司机,给予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理。其实这件事,完全可能有另一个结果:视频传就传了,看就看了,却无人理睬,随着时间推移,这件事很快被人们所淡忘。只是挨打的当事人不会忘,许多看过那个视频的人不会忘。我们虽然不知道、但完全想象得到的是,这种舆情“没有下文”的结果,会让很多人对一个地方感到失望,城市的美誉度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有关部门”的无感和无为中,像踩在脚底的河沙一样流失,直到下一次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而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那个打人的司机“经此一役”,不仅功夫有所“长进”,打人的胆量也会大增,一些本来不敢这样胡作非为的人则会受到激励。

被打的女士

对于公众来说,“塔西陀陷阱”就是这样产生的;对于社会而言,也有一个概念,叫“破窗效应”。值得欣慰的是,公安机关及时出手,避免了整个城市为这个司机的恶行背锅。窃以为公安机关这种主动维护旅游城市形象和声誉的行为,值得大大的点赞,它使那些抽象的概念,如“站位高、负责任、主动担当”等等变得可感可触。

 
你觉得呢?

(感谢长按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