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珅那一把扬汤止沸的沙子

 狐眼碌碌 2021-07-19


讲一个老故事:
 
乾隆年间河北大旱,灾民食不果腹,大量人饿死。朝廷下令设立粥棚施粥,但灾民实在太多,粥棚被挤得水泄不通,一些不饿肚子,或者不怎么饿肚子的人也混在灾民中抢食,搞得朝廷十分为难。
 
大贪官和珅奉皇帝之命,前去视察施粥工作。看到乱糟糟的人群,他当场抓了一把沙子撒到了粥里。这办法还真奏效,那些挤在一起的人一下子散去了不少。
 
过去农村人骂谁缺德,最毒的不是“挨千刀的”,而是“生小孩没屁眼”。往粥里撒沙子,就属于生小孩没屁眼的事。不是心肠十二分歹毒下不了这个手。
 
但和珅却振振有词:那些饥肠辘辘的人是不计较粥里有没有沙子的,这样做可以把那些蹭吃蹭喝的人吓走。
 

《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我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原始出处,因此严重怀疑它是编的。但真假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它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一味地空喊道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很惭愧,我一度也是这样想的,觉得和珅真的很有才。按照“没事就是本事,摆平就是水平”的逻辑,他的本事和水平真是挺高的。
 
我评论什么事常常有个毛病,喜欢代入。面对一个复杂棘手的问题,把自己当成当事人,如果我觉得自己做不了或做不好,我就会对那个人特别佩服;如果我能想到好的办法,而他没有搞掂,我就会看不起他。
 
我想了一下,如果我在那个施粥现场,挤了几百上千号人,我绝对是想不到这一招的,我只会想到多弄几口锅来,或者找一些人到现场维持秩序。但如果既没有锅,也没有人,那可真是和尚扎辫子——无计(髻)可施了。
 
但我并不认为和珅的办法就可行。他要这样撒沙子,我猜他可能要被那些饥民当场乱拳打死。空喊道德固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如果做事情太缺德,会引出更大的问题。
 
按照编这个故事的人的逻辑,和珅往粥里撒沙子,能够吓退那些“非饥民”。但对于那些已经饿得半死的人来说,他们的确不得不半口稀粥半口沙以图活命,但在活命之余,他们对朝廷的救济会怎么想呢?他们还会觉得这个皇上是一位仁爱之君吗?这不是从根本上动摇国本,让所有人失去忠君爱国的信仰吗?
 
其实古人很早就说过,君之视民如草芥,民之视君如寇仇。虽然那是在封建王朝,但不管皇帝姓李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都是希望得到老百姓从心底里拥戴的。
 
我觉得只有这样想,才会与绝大多数的人同心同德,这也是人们普遍痛恨像和珅这种贪墨成性又有歪才的家伙的原因。他的这些看上去很高明的手段,只不过是在做一件扬汤止沸的蠢事罢了。
 

《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现实中类似的事并不少。一些经济学家喜欢用“经济杠杆”来说事。比如疫情来时,口罩和副食品该不该涨价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应允许涨价,通过市场信号的传递,来刺激生产和供给。
 
我觉得经济杠杆的使用是有前提的,它的“应用场景”应该是正常运转的社会状态下。如果大灾当头,大部分的生产活动已经停摆,物流运输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根本无法实现正常的供需对接,这种涨价就成了“乘人之危”,说是发国难财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我还想到所谓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为的是刺激,要求的是效率;“社会政策”讲兜底,体现的是公平。处理经济问题应该用“经济政策”,而社会问题,如贫困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如残疾人员帮扶,如大病救助,等等,都应该通过“社会政策”来解决。
 
如果救灾是政府的天然责任,那么救灾就不宜依赖“经济政策”,对一些生活必需品限价就是合理的,而且不仅是限价,还必须保质。比如给隔离小区派送入口的食品时,不能装在平时看见就让人恶心、经过就让人掩鼻的垃圾斗里;还有统一采购给民众提供的口罩,应该是保证避免感染效果的合格产品,不能用伪劣品来代替,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关于掺沙子,我还想起一件真实的旧事:某地的米行由于疏于监管,那些米店不约而同都往大米里掺沙子,差不多一斤要掺一两左右。有个老头卖的米不掺沙子,但谁买米都按比例搭售沙子,比如买10斤米,你得买一斤用袋子分开装的沙子。记者采访这“咄咄怪事”,老头“理直气壮”,说与别人比,自己是在卖“良心米”,不给顾客添麻烦,免得他们回家淘不干净硌牙。
 


我一直把这故事当成衡量一个人道德认知的尺子。对那些认同老头是卖“良心米”的人敬而远之,我觉得他们都是可怕的人。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的逻辑跟和珅是“一样一样”的,把道德当成比烂,没有任何底线。

张爱玲:我相信人,但不相信人性
 
其他相关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