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城市留一点“老东西”

 狐眼碌碌 2021-07-19

北海银滩附近有个下村,下村有96棵大树,有樟树、竹节树、朴树和娑罗树。但标示的年龄很乱,有的树有两个小铁牌,一个牌子标着670年,另一个标着160年,似乎树像人一样活得老糊涂了。
 
但树自己肯定是不会糊涂的。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说自己小时候,自己父亲和祖父小时候就有这些大树了,算起来已逾百年,甚至超过了两百年。其实要验证并不难,因为每棵树都有年轮。搞不清年轮,那是人的事,树只会觉得人太笨。
 
1986年编的《北海地名志》记载:下村约建于公元1870年(清同治年间),村民原从福建迁居龙潭,后向下移居而得名。
 
我站在树下,望着这些巍峨蓊郁的老树,想起一件往事:当年有个大院两棵老树挡住了办公楼的窗口,有人提出要砍掉,一位领导说:不要随便砍这个砍那个,要有点敬畏心。我们在这里当官顶多三五年,这些树几百年了,哪一棵见到的、经历的不比我们多?
 
1870年是庚午年,离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还有6年,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教会进入中国,法国天主教神甫正在涠洲岛上,领着入教的岛民“紧锣密鼓”地建造现在看到的那座历150多年不倒的教堂;那一年北海地区土匪横行,过春节时,合浦、灵山、钦州三地官府合力剿匪。
 
相信下村这些树都会记得这一切,即使没有看到,风也会让它们听到。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其实应该倒过来。有一句老话:三岁定六十。从三四岁小孩的言谈举止,就能知道其终生难改的秉性。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从懂事起也就是十来年左右。相反,一棵树要成材,则悠久得多。过去农村做房梁的那些杉树,现在城里流行做家具的硬木,用材无一不是生长数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树。

世界上很少有像中国人这种与树的“亲切关系”,“树”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成为一种“人树合一”的观念。家乡称为“桑梓”,树成为家园故土的象征。“落地生根”,应合着国人几千年农耕文明“安土重迁”的观念。一个家族迁居别处,叫“开枝散叶”;子孙蕃衍,人才辈出,叫“枝繁叶茂”;游子归家或官员致仕回乡,叫“叶落归根”。
 
很多的村子里,都有一棵像村徽一样的大树,骄傲地“佩戴”在村头村尾或村子中央,成为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心里留下的家乡照片,村里的老树往往都是当然的主角。
 
但下村这上百棵老树,“村徽”远不足以形容它们,我想起契诃夫笔下那个德高望重的枢密顾问官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的绰号:圣壁。他获得太多的勋章,经常一齐戴在胸前。跟他一样,这些树就是下村穿岁月硝烟赢得的胜利勋章。

我不知道下村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大树。如果它们是村民种的,那么它成村的历史应该更早。“桃株向门,荫庇后昆”“门前有槐,富贵发财”,过去农民建了新房,往往会在屋前屋后种上树,寄寓丁兴旺、福寿
 
在我的老家,新屋前往往种的是桂树、龙眼、荔枝之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其实更养一方“树”,对于北海的环境、气候,樟树、竹节树、娑罗树无疑更为适应。这几种常绿乔木在两广的村落中不少,它们生长缓慢,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下村这些树并不是村民种的,当年这里就是一片原始森林,村民“辟土筑庐”时把它们保留下来。
 

下村有这么多的参天老树,让我觉得惊讶,它们就在离银滩不远处。须知,在三四十年的城市化中,树遭遇了像传统建筑一样的厄运,很多的树被砍掉,还有不少被挖走,卖到了城里,成了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的风景。下村小学里有一棵长着好几个大树瘤的竹节树,村民说十五年前曾有人出价20万元,差点被挖了。要是真的卖了,二十万元安在哉!而现在的校园里,就没有了为师生们撑起的这片绿叶婆娑、凉气沁人的绿荫。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幢建筑、一个古村、一棵老树,其实都是有生命的。城市有传承,人文讲积淀,如果一味地认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把它当成绊脚石,当成“宏图大业”的障碍,不分青红皂白地排除和改变,其实是对传统的一种戕害、一种割裂。
 
说到“老东西”,我很欣慰于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它曾经通过整体平移,留下了一个建于光绪11年(1885年)的“英国领事馆”,而且在旁边的通衢马路正中间,留下了两棵超过110年的高大樟树。此外,北海还留下了一条老街。当年老街“修旧如旧”的保护改造,曾经成为网上的热点,是我所知道的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真正没有任何“杂音”的政府决策。设想一下,当初如果把“英国领事馆”拆了,现在说起北海曾经有过七个国家领事机构的开放历史,恐怕自己也觉得心虚气短,别人会当你在吹牛皮:在哪,我怎么没看到?
 

北京路正中间的两棵樟树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都希望做正确的事。何谓正确?循天理,讲规律,顺人心者也。对历史多一些敬畏,对人文多一点虔诚,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知道,所谓的发展,在“历史”的巨眼中,除了建设了应该建设的新东西,还在于保护了那些应该保护的“老东西”。

 比如,下村这96棵老树能保留下来,它就是“无为之为”的无量功德。

(如果觉得这文章不错,请顺手转发或点击“在看”)

 其他相关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