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虐恋,还是撒糖?

 昵称gscVD7fg 2021-07-19

作者:莫小北
观察今天以爱情为主题的电视剧,似乎总离不开“虐恋”和“撒糖”,二者仿佛亲密关系的两个端点,都是感情的极致抒发。
虐恋不同于性交往中的施虐狂与受虐狂,而多是指①外界阻挠下的爱恋;②当事者不自知的爱恋。这种一波三折的爱情,关键在于“虐”。
“虐”的发生,符合成本—收益的普遍预期。付出的越多,那么回报也应该越丰盛甜美。虐恋符合延迟满足的心理,是成年人的游戏规则。
从社会层面看,“虐”的发生也总是有其现实根源:阶层的差距、地位的落差、同辈群体的参照……凡此等等,都是我们普通人所感同身受的,所以虐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也就理所应当了。
再来说“撒糖”。撒糖的标准或许不在于“甜”,而在于要独特的甜。也就是在独异性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策划自己的人生展演,而情感的唤起则占有重要地位。撒糖成为亲密关系中的仪式,是策展式生活的表达。能够引发情感的共鸣,则证实了撒糖的成功。
同虐恋一样,撒糖也以跨越阶层壁垒、忽略情感困境为“糖分”的反衬。只不过撒糖的情感叙事更简单与直接一些,仿佛一块飞地,可以带观众看到幸福的模样。
虐恋和撒糖的弊端在于往往脸谱化了两性形象:男的高大伟岸,女的小鸟依人,男的杀伐果决,女的你侬我侬。总之对性别的想象二元与刻板。文艺创作中的性别主义是对日常生活的反映,也会重构日常生活。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声音说恋爱剧的男女角色并不那样,女性也可以雷厉风行。这里引出来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为什么什么剧种最后都拍成了恋爱剧?答案显然是恋爱剧有市场。
这里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改革开放带来急遽变迁,人们的情感归属从家长/家族做主到单位/集体做主,再到市场/消费引导,婚姻也从习俗婚到制度婚再到个体婚,当这一切都发生在“压缩的现代性”的情境中,我们是不是并没有做好应对情感建构的准备?我们尚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成熟的思维来打造亲密关系,于是便在恋爱剧中寻找自己对于爱情的定义。如下所述,既然虐恋和撒糖都是纯粹关系的表征,那么我们对它们的关注也反映出当今时代对于人际关系的想象。
虐恋和撒糖都属于吉登斯所说的纯粹关系,即关系本身就是关系带来的收益。这也是我们把它们放在一个光谱上来考察的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