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曾经考虑过辞职去追求梦想?尤其是当你在工作中感到痛苦的时候? 追寻梦想与安身立命并不抵触,但需要我们以更开阔的眼界和胸怀看待这个世界和身边的环境。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个中缘由。 01 目标比激情更重要 几年前,我工作的岗位和环境不太理想。我开始设想,如果我辞职追梦,可能会更开心。问题是,我不确定,我所认为的梦想,到底只是一项兴趣爱好,还是一项真正值得追随的事业。另外,我也没有孩子要去照顾,辞职不上班会令我内疚不安。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冲动辞职。相反,我制定了一个过渡计划,努力寻找目标,希望既能靠近梦想又能发挥一技之长。 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要追随梦想才能真正快乐。随着热衷追梦的千禧一代进入职场,这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毫无激情”的职业与“充满激情”的职业之间也似乎泾渭分明,前者通常被认为是循规蹈矩的商人、律师、银行家等,而后者则通常包括感情充沛的教师、作家、艺术家等。 尽管这种想法对男性和女性都有影响,人们似乎默认女性更有可能以梦想作为“全职工作”,因为她们通常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拿梦想当饭吃的激情追梦者往往薪水微薄,难以养家糊口。毕竟,有多少作家能摘得普利策奖或登上畅销书榜呢?追随梦想,值得吗?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有偏颇的。事实一再证明,要想活得快乐,男性和女性都需要找到生活目标。目标,激情,爱好,三者是有区别的。例如,某人爱好时尚,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时装设计师。不要混淆激情、爱好和职业。我建议人们专注于寻找目标,寻找不同的方式去发挥所长和热爱,满足他人需求。 请注意,这里措辞是谨慎的——用来满足需求,而不是解决问题。提供价值意味着努力去做一些对别人有用的事情,而且严格意义上也不一定能帮助对方解决问题。例如,Facebook满足了人们联系和娱乐的需求,让用户感到快乐,但不一定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能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就既满足了他人的需求,又解决了世界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满足需求的含义很广,从为iPhone创建有用的应用程序,到解决贫困、教育、医疗、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世界难题,精彩多样。 02 关注他人比关注自己更快乐 那些努力满足需求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人往往会获得莫大的奖励,不仅是金钱方面的所得,还有人类的满足感。满足他人需求会帮你将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别人身上,将话题从你喜欢做什么(即爱好或梦想)转移到如何帮助社会满足需求 (即目标)。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它将参考框架从自身转移到如何帮助他人。人们变得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更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你有没有发现,当你不去思虑如何变得快乐时,反而是感觉最快乐的? 好消息是,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巨大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技能来满足这些需求的一部分。你对应的又是哪些? 要找到答案,可以尝试这样做: 拓宽你的视野,与那些可能正在努力满足需求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人交往; 寻找能满足你个人需求或问题的方法; 心理成熟,明白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 我们不是讨好自己就能开心,而是要通过联系和帮助他人来找到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我们擅长做的事,以及这个世界需要的事。第一种方法是最简单的,第二种方法通常与第一种相联,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尝试将第三种方法与前面两种结合起来。 03 爱好和事业的区别 1 乐趣 vs. 志向 事业与爱好的区别取决于各自的目标,是指向雄心壮志抑或轻松享受。事业是一种专业化的、专注的、毕生追求的职业,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练习和训练取得进步并达致卓越;而爱好是用来放松和取乐的活动。因此,爱好并非择业的主要考虑。要是能在追求事业抱负的过程中找到最大的成就感和乐趣,那就是令人艳羡的工作了。 2 快乐 vs. 激情 也许你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而学会了弹吉他,然后发现自己的才华足以从业余爱好转为专业弹奏。根据字面意思,业余爱好者会在闲暇时间自娱自乐,而职业吉他手则要连续练习数小时,直至将天赋打磨成一种有市场有销路的技能。这不仅仅是他们想做的事,而是他们为着出类拔萃、养家糊口而自我驱策要去做的事。 3 玩乐 vs. 工作 将爱好变成职业将大大提升整体目标。最终,你将根据期待的产出和投入来辨别这是纯粹玩玩还是认真工作。正如作家大卫·布鲁斯所说:“为冬天砍柴的人是在干活,而为伐木比赛砍柴的人就是在玩儿。” 原作者:Sonita Lontoh, Ginger Voigh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