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第1张X线照片是伦琴说服夫人作为志愿者,于1895年11月22日拍摄手的照片,伦琴于190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X线的产生 X线产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 ①电子源。 ②高速电子的产生:其间必须具备2个条件,一是在X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压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了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衰减,X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③电子的骤然减速: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个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9%以上的动能产生热量,不到1%动能转换成X线。 X线原理 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3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在X线诊断使用的X线能量范围内,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征放射。 1.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连续放射产生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X线光子的能量取决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连续X线的最强波长是最短波长的1.3~1.5倍。连续X线的波谱将随管电压升高而变化。 (1)管电压升高时,最短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 (2)管电压升高时,强度曲线向短波一侧移动。 (3)管电压升高时,最强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 (4)管电压升高时,产生的X线总能量将以管电压的2次方比例增大。 (5)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大时,X线总能量增大。 (6)X线总能量将随管电流的增大而提高。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线。 (1)70Kvp以下,不产生K特性X线。 (2)80-150Kvp,K特性X线占10%-28% (3)从X线管发射的X线是一束由连续X线和特征X线组成的混合射线,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1.管电压在多少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线 A.10 B.30 C.50 D.70 E.90 2.对连续X线在物质中衰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能X线光子更易被吸收 B.透过物质后的射线平均能量提高 C.透过物质后平均能量接近最高能量 D.透过物质后的射线量减少而质不变 E.X线管窗口的滤过板滤过低能X线光子 3.在X线诊断范围内,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 A.间断放射和特征放射 B.连续放射和特征放射 C.直接放射和连续放射 D.间接放射和特征放射 E.直接放射和间断放射 B 4.X线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发现的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E.中国 5.第1张X线照片拍摄的是 A.头颅 B.腕关节 C.四肢 D.手 E.足 6.X线的发现者是 A.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 B.英国工程师亨斯菲尔德 C.美国医生达曼迪恩 D.波兰裔法国放射学家居里夫人 E.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7.产生X线的必备条件不包括 A、阳极靶面 B、电子源 C、阴极、阳极之间的高压 D、玻璃壳体 E、真空管腔 D 8.与在X线产生应具备的条件无关的是 A、电子源 B、高真空 C、旋转阳极 D、高速电子的产生 E、电子的骤然减速 C 9.X线管内高速电子的动能取决于 A、X线管灯丝加热电压 B、两极间的管电压 C、物质的原子序数 D、管电流 E、阴极灯丝焦点大小 B 10.X线产生时,与电子流最大速度有关的是 A、灯丝加热电压 B、X射线管电压 C、靶物质原子序数 D、空间电荷数量 E、高压整流方式 B 11.决定X线管灯丝放射电子撞击阳极靶面速度的因素是 A、阴极材料 B、阴极形状 C、阴极加热电压 D、阴、阳两极之间距离 E、阴、阳两极之间电位差大小 E 12.X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后可释放的物质是 A、质子 B、电子 C、光子 D、中子 E、介子 B 13.产生X线的条件是 A、当入射高速电子的动能大于其结合能 B、当入射高速电子的动能等于其结合能 C、当入射高速电子的动能小于其结合能 D、当入射高速电子的势能大于其结合能 E、当入射高速电子的势能小于其结合能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