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拯救倒掉的牛奶

 大科技杂志社 2021-07-20

政治课本里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发生的咄咄怪事如今也出现在我们身边,谁能解释其中的秘密?

被倒入大海的牛奶

社会上曾经广泛流传过这样的故事:在1929年到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普通百姓饥寒交迫,缺衣少食,而农场主生产了大量的牛奶,却执意维持牛奶的高价格,宁可把多余的牛奶倒入大海里,也不愿低价卖给穷人。人们用这个故事来抨击资本家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固有矛盾。

按照这个思路,似乎没有了资本家、没有了当时那种资本主义制度,就不会发生倒掉牛奶的事情了,香喷喷的牛奶将得到“拯救”。然而倒牛奶的事情在今天依然发生着,比如在我国,曾经发生过一些养牛户在卖不掉牛奶的情况下,一边挥泪、一边把牛奶倒到农田里的事情。

看来,倒牛奶的故事背后,应该另有缘由。要拯救倒掉的牛奶,我们要从经济角度细致地分析原因。

生产过剩不稀奇

在自由贸易的市场中,有买方和卖方,当生产的商品供大于求时,就形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对商品价格有了主导权,商品价格将下降。当商品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激发出更多的买方进入市场,使供大于求的局面发生逆转。反过来,当生产的商品供小于求时,就形成了卖方市场,卖方对商品价格有了主导权,商品价格将上升。当商品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会激发出更多的卖方进入市场,使供小于求的局面发生逆转。

总之,在买方和卖方两股力量的作用下,商品的价格被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导致商品的供给和消费也变得相对稳定。这时,生产出来的商品基本上都能被卖掉,不太可能出现资源的浪费。

可是,市场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买方和卖方的力量也不断变化,市场供需信息很难把握,总会出现某些时刻,由于生产过剩,商品供给明显多于需求,而商品价格下降将导致生产者亏本。在这个时刻,生产者就会考虑,多余的商品如何处理?

假设商品就是牛奶,一种方案是,降低牛奶的市场价格,这样可以卖掉更多一些的牛奶,但是我们要知道,每卖一斤牛奶,农场主就要亏损一份钱。另一种方案是,减少牛奶的市场供应,维持牛奶的市场价格。这样,卖掉的牛奶是赚钱的,而剩余倒掉的牛奶是赔钱的,两者相抵,就是农场主的收益或者损失。

让我们替农场主算一笔帐。假如1袋标准包装的牛奶成本为2元,正常的市场价卖3元钱,农场主总计生产了10万袋牛奶,总成本为20万元。由于市场需求变动,要维持3元的价格,他只能卖掉5万袋,销售额为15万元。这时若按照第二种方案,他选择维持价格,倒掉多余的牛奶,则他亏损5万元。

若按照第一种方案,他降价到每袋2元钱销售牛奶,如果他能卖掉8万袋牛奶,销售额就是16万元,亏损4万元,比第二种方案要更好;而如果他只能卖掉7万袋牛奶,销售额就是14万元,亏损6万元,比第二种方案更差。

所以,具体采用哪种方案,要农场主自己算过才知道。如果第一种方案损失小,那么就采用第一种方案;如果第二种方案损失小,就采用第二种方案,于是把牛奶倒入大海的一幕就发生了。

生产过剩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才有的,它是经济领域中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因此,倒掉牛奶的剧目也经常会上演。这并不表明生产者黑心,作为商人,他们的行为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也许有人会为白白倒掉的牛奶感到可惜,但是如果农场主们本来可以通过倒掉牛奶而让自己的损失小一点,却在政府或公众的压力下,选择了损失更大的第一种方案,他们最终也许会因此纷纷破产。农场主的破产意味着牛奶的生产减少了,相应地市场中牛奶的供应也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物以稀为贵,牛奶价格将不断攀高。

阻止农场主倒掉牛奶的行为,不仅伤害了生产者,也伤害了消费者。消费者也许贪到了一次便宜,却会在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承受更高昂的牛奶价格,他们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给牛奶差别定价

营养丰富的牛奶就那么倒掉,不论是以合理的方式还是不合理的方式,总让人觉得不舒服。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让农场主和消费者都满意,牛奶又不浪费呢?

消费者对牛奶价格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当牛奶价格提高后,购买者会减少的原因。对于农场主来说,如果他们能根据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不同,进行差别定价和差别销售,损失就会小多了。

比如,农场主可以在牛奶的包装上下文章,好包装的牛奶保鲜期长,质量好,成本高,价格可以定得高一些;差包装的牛奶,保鲜期短,质量差,成本低,价格可以定得低一些。这样,那些能承受高牛奶价格的人更愿意享受好的牛奶,他们也就被农场主用价格锁定了,而对牛奶价格承受能力低的人自然不会去买价高质优的牛奶,他们被锁定在了低价牛奶中。这种市场的细分由于满足了不同档次的消费者,因此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需求,农场主在市场上更加主动了;同时,农场主更容易掌握市场信息,即使一时不慎,某种牛奶的生产过剩了,也不影响其他品种的牛奶销售,对经营的冲击小,因此损失、浪费也比从前要少。

垄断企业也倒牛奶

生产过剩导致了“倒牛奶”的现象出现,而垄断也可以导致类似的现象。

比如,某些国家的电信企业垄断了全国市场,为了谋求高价格带来的利益,它们不会自己去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增加供给,而是努力限制供给,制造一种供小于求的局面,这样它们就可以谋取高价格和高利润了。

在这些国家里,不仅电话费昂贵,而且垄断企业还可以利用垄断优势,设立各种收费项目,比如座机费、移机费、移号费、改号费、分机费甚至查询费等等,提供1分钱的服务,却收取1毛钱甚至1块钱,反正全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消费者只能挨宰。即使垄断企业的通讯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全国人的需要,它们也会故意闲置一部分设备,从而剥夺了穷人享有通讯消费的权利,并迫使富人支付更多的钱。

那些被闲置的设备,其实和一桶桶倒入大海的牛奶是一样的,都被白白地浪费了。和倒牛奶故事不同的是,农场主在生产过剩的时候倒掉牛奶,并根据市场调节生产规模,从而使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逐渐趋于平衡,生产效率提高,资源浪费减少。而垄断的电信企业则故意长期“倒牛奶”,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对垄断企业浪费资源的行为,只能打破垄断,让市场变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才会拯救那些浪费的“牛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