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暑﹒诗经动物之宵行其命

 摄影与诗歌 2021-07-20

大暑

诗经

动物

宵行其命


本文作者:青谷



但那亮光不会带给我们平静。
----(美)露易丝﹒格丽克
 
      《礼记﹒月令》说:“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夏夜里,一闪闪翔舞在草地、林间或河塘周围的萤火虫,由于古书说是腐草所化生,不少人以为:萤火虫真是由腐草烂根变化而成了。《逸周书·时训》说得更严重:“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意思是:大暑来临,倘若此时腐草不变成萤火,便要五谷不登,大闹饥荒了。

      因此,贾祖璋先生在《萤火虫》里还提到1933年发生的一桩事:“号称中国第一家的老牌杂志,竟发表过罗广庭博士的生物化生说,所以腐草化萤,大概是可靠的。但罗博士经广东方面几位大学教授要求严密实验以后,一直到现在还未曾有过下文,至少那家老牌杂志没有再把他的实验发表过,大抵罗博士已被他们戳穿西洋镜了……。”周作人也说,最先记起腐草化萤的典故,“虽然出在正经书里,也颇是新奇,却是靠不住”。

町畽鹿场,熠燿宵行。
----《豳风﹒东山》

      屋旁荒凉的野鹿苑,黑夜里萤火一闪闪。
      萤火虫到底从哪里来?其实《东山》诗已经表明,它是一种会夜飞的昆虫,从活动环境与特性看,确实与草野有联系,产卵于水边草根,潜伏在土中,次年发育为成虫。全世界约有水生和陆生的萤火虫2000多种类,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因它的尾部有一盏发光小灯,能把夜空装点得犹如幻境,而成就了家喻户晓的名气。古代希腊人把它叫做“朗皮里斯”,意思是“屁股上挂着灯笼”。英语和法语,都称它为“发光虫”。在中国,萤火虫的别称多达二十来种:有即炤,景天,辉夜,夜光,夜照,救火,据火,挟火,磷火,照磷,磷然,放光,熠燿,丹鸟,宵烟,宵烛,宵烟等,都和火与亮光有关,可见汉字文化在中国人聪明的头脑中演化出多么生动烂漫的诗意。而把萤火虫称作“宵行”,恐怕没有比诗经更早的记载。

      “宵行”的字面意思指夜间、指出行,自然可解释为夜间出行。《周礼》时司寤氏掌夜,有“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的记录,说是:“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而《东山》的“熠燿宵行”,既表明萤火虫有白天伏于草丛、夜晚出来活动的天性,更突出描绘了它乍灭乍兴、光彩迷人的特点。


   
      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是因为它体内有虫萤光素酶的化学物质与氧气相互产生的作用。这种化学物质像开关一样会启动反应,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实际上,在自然界,利用这化学物质反应而能发光的生物还有许多。比如海洋中的藻类,萤科类的其它昆虫。但是,谁叫萤火虫早早就引人注目,获得了家喻户晓的名气呢。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

      这公认活极妙极的佳句,涉及了隋帝杨广逸游的两个史实。一个是放萤:杨广帝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另一个是栽柳:有白居易《隋堤柳》记载:“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对比,一“有”一“无”间感慨今昔,含寓了荒淫亡国的教训。当年杨广为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几近绝种;如今放萤的地方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杨广被杀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唐初时,因多次上书得罪当政入狱,写过《在狱咏蝉》以抒悲愤的诗人骆宾王,也写有《萤火赋》:“感秋夕之殷忧,叹宵行以熠耀。”“见流光之不息,怆警魂之屡迁。如过隙兮已矣,同奔电兮忽焉。”

      荒芜“孤光一点萤”。萤火虫的生命期大多只有五天,如此短而弱小的一生命途,却从腹卵开始,及至孵化为幼虫,再到成虫,直到死去都发着光。艺术与文学,借它自然而微弱的光辉,映照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种种。
再回到细雨迷蒙的夜晚,一个士兵自东山归来,所见如何荒芜的场景: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豳风﹒东山》
   



      雨夜也有萤火虫?是的,《萤火赋》里就有“逢淫雨而逾焕”的描述,尤在雨后。这征为士兵的农夫,也曾拥有幸福的权利。回想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红马白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是那么甜美幸福!战乱后,他带着三年行役之劳返乡,在下着细雨的夜晚,看萤火熠燿是在荒芜田园,是如何一种揪心!想象与妻重逢,又要重温“新婚别”的悲痛经历。诗中写的是“零雨其濛”,实际是一路上止不住泪眼迷蒙。就如抗战胜利后生活更困窘,在偷盗抢劫中惊吓度日的许钦文先生也经历的日子:睡在几叠砖头搁着的地板上,被窗洞外射来的萤火惊醒,以为又遇上去年存物被劫一空的事。他说:“看着美丽的萤光,我只是增加恐怖。”

      如今,这大自然的精灵,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即便去乡下也难觅其踪影。加速都市化和大量开发土地,改变或破坏了萤火虫稳定栖息的环境;大量使用农药和化学药剂的污染,以及人类把大量生活废水排入江河,使得萤火虫族群大大减少。在日本、台湾及其它一些民间机构,要靠人工饲养,培育温室反季的萤火虫品种,来带动生态旅游业。反映生态指标的萤火虫,也透射出人性的光与深度。我不禁想,一手好牌怎么打烂了?有谁告诉我呢?
 

本文专栏作者:青谷
文章由本号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摄诗文艺店好书推荐 ★
万物有灵且美(套装全5册)
自然写作经典 人民日报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