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高参88 2021-07-20

32.刘永福、冯子材旧居建筑群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永福回国后,利用回乡省亲扫墓之机,在故地那良大坡村(中越边境)选地择吉日兴建住宅,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住宅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竣工落成。房屋占地面积约659.75平方米,建筑面积602.86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房屋宽32.5米,进深20.3米,两层砖瓦结构。共十二间,分上下座,上下座中央为厅,厅中央横梁左右刻有正楷:“全家吉庆”“金玉满堂”八个大字。上下座之间中央为天井,天井两则楼附房。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刘永福返钦州,购得板桂街莫姓旧宅,筹建晚年住宅“三宣堂”,决定于钦州定居,那良所建之房屋作为回乡省亲扫墓临时住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春,刘永福返那良省亲扫墓暂住后,返钦州(其母陈氏二品夫人之墓座落于那良镇楼村虎龙岭)。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钦州营建公馆,命名为“三宣堂”,以纪念他援越抗法的光荣历史。门两边的对联是:“枝栖古越,派衍彭城”。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除主座外,有头门、二门、仓库、书房、伙房、佣人房、马房等一批附属建筑以及戏台、花园、菜圃、鱼塘、晒场等设施。头门临江向东,有醒目的“三宣堂”大字匾额。刘永福当年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主管越南宣光、兴化、山西三省军事。“三宣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这段光荣历史。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进头门,经过30多米的龙眼飘香过道,便是一座两层楼房的二门。门顶上原来悬挂着“建威第”的金字大匾,配以“恩承北阙、春满南天”的对联。二门内是开阔的广场。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广场南面是一个巨大的照壁,上书“卿云丽日”,字迹圆润秀雅。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过了“拒贿庭”便是中厅。厅内壁画、木雕琳琅满目,内容有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彩凤仙鹤,还有牧童樵夫、仙翁神女、圣贤豪杰、武将文仕等,中厅左右是对称的二层楼房,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后座为祖厅,是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叫“请缨堂”。这是当年刘永福反对“二十一条”,请缨抗日的地方。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刘永福听到这消息后,不禁义愤填膺,立即通知全体家人并家庭教师集中祖堂,“抗电北庭,请缨与战。”并表示,如果日本逞凶,他愿以七十九岁高龄的“老朽之躯”充当先锋,与敌决一死战。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西面是刘永福的卧室。家具中有个独脚小茶几,脚座为品字形排列的三个狗头狗爪。原来刘永福爱养狗的习性也反映在家具上。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后座陈列《中法战争历史文物展览》,展室10个,展出面积共1000多平方米,分中法战争概况,黑旗军(刘永福所部)的抗法斗争,萃军(冯子材所部)的抗法斗争等三个部分。主要展品有:大清光绪皇帝及越南嗣德帝赠刘永福父亲的诰封碑,刘永与主座并列的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谷仓,群众叫它“济民仓”。谷仓一排10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这是刘永福在灾年主座西侧尽头有一列平房,是刘永福的书房。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刘氏宗堂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在钦州市钦州镇白水塘村,是冯子材退居时住所。冯宫保第总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包括三个状如伏虎的小山丘,当地群众称为“卧虎地”。四周环以高墙,围墙内有主建筑三进,每进分为三大间,每大间又分为3小间,共9间,27小间,构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排九”建筑模式。建造时用料讲究,室内梁、柱、门窗、匾联多为珍贵的格木制成。浮雕工精,壁画色艳,造型端庄,朴实严谨。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故居总占地面积15.22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共3排9座27间,均为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注重牢固实用,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质高艺精。还有宗庙、塔、宇、马厩、鱼塘、水井、花园、果园等附属建筑,外筑围墙,规模宏大,院内东头新建有碑林,字迹精湛清秀,笔势劲遒,自成一景。故居范围包括三山一水一田,有六角亭、三婆初、珍赏楼、书房、虎鞭塔、菜园等,系典型的清代南方府第建筑群,具有简朴典雅的艺术特色。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故居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占地面积64350平方米,是冯子材重组萃军开赴抗法前线的总部。居所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建筑,包括三个小山丘,周围有墙坦。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筑模式。面通宽40.5米,通进深45米。主体建筑面阔3间,合梁与穿斗式混合构架,硬山顶,灰沙筒瓦盖。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冯子材(1818-1903),钦州人,字南干,号萃亭,清末将领,历任广西、贵州提督。1885年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在镇南关(今友谊关)“短衣草履,佩刀督队”,浴血奋战,法军大败,乘胜追击至越南文渊、谅山等地,歼法军1000多人,史称“镇南关大捷”。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冯子材以年近70之躯奉命率地方团练组成萃军18营(近一万人)到凭祥前线御敌。因他威望较高、团结友军好,被推举为前敌主帅,负责统一指挥各军。他在镇南关内约2里的关前隘险要处,筑起长墙固守,待武器占优势的法军扑至墙下,即亲率大刀队突然杀出,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使敌人枪炮无法施展威力,加上友军抄敌后路,百姓也前来支援,结果把法军杀得大败,歼敌1000多人,重伤法军统帅尼格里,追击敌人至关外20余里,克谅山、长庆等地。法国茹尔·费理内阁也因而倒台。正在这时,腐败的清廷却战胜求和,与法国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冯子材被迫撤军。后任过云南、贵州提督,86岁病逝。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后院习武场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冯子材墓位于钦州城东沙埠乡泥桥村东北的小山丘上,距钦州城13公里,周围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座北向南,占地约1200平方米,墓顶用长2米、宽半米的花岗岩刻成一座庙式屋檐。檐下碑前有一对雕刻精致的盘龙石柱,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5)

墓前有3个长5米、宽6米的拜台,左右分列有文仕、武将、狮、虎、马的石雕像各1对,它们比例匀称,造型生动,制作也很精巧。墓前横列狮头石柱8根,四长四短,刻有对联云:“万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万世馨香。”。


2001年6月,刘永福、冯子材旧居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