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的根源是气虚,气虚,则痰凝。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21-07-20
中医坐诊23年,关于中风的那些事儿,我想跟你说道说道。

之前有过这样一个关于中风的案例,今天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故事的主人公,是位老年丧偶的70岁男性患者。

据说,自从老伴走了之后,这位患者一直郁郁寡欢,经常一天连房门都不出,饭菜都是家人给送进房间里。

本以为时间久了,老爷子自己就想通了。忽然有一天,家人听见老人房间里“咚”的一声响,连忙跑进去查看。推开门发现,老人竟从床上跌坐下来了。

家人吓坏了,赶紧上前搀扶。扶起来之后,才发现,老人当时言语不清,说不出话来,而且半身不遂。

于是,赶紧找医生诊治,可是跑了几趟医院,都没有太大效果。

经朋友介绍,一家人带着老爷子来到了医馆。

面诊时,我发现患者脉象虚濡无力。就叮嘱家人,回去准备稀烂细软的米汤给病人服下去,然后每天按方服药。

其实我给患者的就是六君子汤的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结果,患者服用三天,大便下来了。接着,服用了七天,病人自己能坐起来了。坚持服药,数日之后,老人家就可以自己慢慢行走了。

前面我说了,这位患者脉象虚濡无力。

虚而无力,这说明患者正气不足,属于气虚的状态。脉濡,说明患者体内有痰湿。

气不足,不能推动津液的输布,津液就容易凝聚在一起,形成痰湿。

气虚,又和脾虚紧密联系。脾,是生化气血的源头。气虚这个状态,往往根于脾虚。

上面这位患者,之前吃了不少面食,结果脾胃素来虚弱的他,承受不了,加剧了脾弱气虚的局面,痰湿骤然聚集,接着就阻滞脑窍,形成了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也是因为脾虚气弱,所以患者推导大便之能降低,所以他就便秘。

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健脾化痰。健脾,才能改善气虚的局面。气虚得到改善,痰湿才有被运行的可能。痰湿被运化掉,脑窍才能重新活络起来,病情才会有所恢复。

方子里头,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用于健脾益气,气虚的事儿,就解决了。半夏和陈皮,用于行气化痰去湿。

就这样,等患者脾虚气弱的状态得到改善,身体就有能力推导大便和运化痰湿了,自然就慢慢恢复了。

中风是个厉害角色,不过引发中风的大多是这两种情况:

第一: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病症、变症,是引发中风的关键。

第二:气虚痰凝。痰浊凝滞在脑窍,是引发中风的关键。

要我来说,预防中风的关键,就是健脾。怎么健脾?方法之一,就是少吃、不要吃太饱。吃得越多,脾越累,越容易出问题。

想来古人真是睿智,“饭吃七分饱”原来也是预防疾病的一种必要措施。如今这日子好了,不要贪杯的同时,记得也不要贪吃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