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树人学校校长王山泉访谈录(二)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尉氏树人学校的校园是很美的。从古色古香的红木校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有着古式高阁的教学楼,教学楼前面的假山,两侧对称的长廊,对面的图书馆,还有随处可见的可供单人或双人坐的各式秋千,以及石榴、栾树、银杏、枣树等各种树木,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当然,最美的风景还是这儿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们的读书声和欢笑声洋溢到校园的天空,让人感到生活之美好与未来之希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与山泉的交流也在不时地进行着。

                                            ——张建安

 

学生们在校园内荡秋千

张建安:聊天的时候,会常常感受到你对数学的那种热爱。你是什么时候对数学感起兴趣来的?

王山泉:在高中的时候,很偶然的一个机会。

那时候,我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喜欢思考一些问题,对数学老师讲解问题的方法觉得不太对劲,老是觉得他所讲的,很难让你产生那种惊叹、惊奇、佩服、舒服、豁然贯通等等这样的感觉。他很少能激发起我们这种动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里琢磨以后就认为,老师总是讲一些具体的题目,开始问大家会不会做,接下来就是讲这道题应该这么做。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整个过程就是教你怎么做一道具体的题。就像过去一些工匠、艺人传授技艺的时候,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不讲这里面的原则、原理、思路。这引起我的困惑。然后我就想,我心目当中一个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令我敬佩的老师,他的讲课方式应该注重哪些方面?而我作为一个学生,我到底缺什么?就像挠痒痒,我到底哪儿痒?

当时的高中老师解决不了我心中的困惑。于是乎我有了很多与老师想法不一样的东西。我不是一个乖学生,不是那种老师要求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做的学生,而是有一些自我的思考。老师这么讲的时候,我会琢磨琢磨为什么这样。

有一次,老师又讲一道数学题,按老师的解法还是蛮复杂的,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老师在讲这道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种更巧妙的方法,运用了一种很好的思路,能够很巧妙地解决掉问题。然后,我就按我的方法写下来,写下我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或者该怎么去思考,还把我的一些感受和怎么学数学的想法写出来,而且还写了一些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等等这样的一些话。就是说,老师一定是对的吗?老师一定是权威吗?我们不可以去挑战吗?我们不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思考吗?作为一个学生,不要完全被老师的这些东西所框住。我写了至少三页纸,写出一篇类似小论文之类的东西,拿给老师看。当时我的成绩应该说是比较靠后的,老师看了这篇文章以后非常惊讶,就说我非常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当时教两三个班,他就在这些班里念我这篇文章,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从此对数学的感情就不一样了。

张建安:这位老师后来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不像有的老师,看到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觉得触犯了自己的权威,就随意给学生戴一顶叛逆的帽子,或者不去理会。

你的这个过程有两步。首先你自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对已有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很满意,然后才能写出那么几页纸来,而写出以后受到了老师的鼓励,更大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王山泉:是的。一个人干什么事,兴趣和成就感,影响很大。如果能体验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你就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解决遇到的问题,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收获。这样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潜在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激发你对这个东西更感兴趣,更加自信。

树人学校的长廊

张建安:你最初的兴趣,或者你的思想,受到过哪些人的影响?

王山泉:现在想想,我这种思想受一个人的影响比较大。有一次,我看了一个中学的刊物,我记不清什么刊物,那上面有一篇李政道写的文章。李政道有一次去复旦大学做讲座,看到复旦大学的校训,是《论语》里面的两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然后他这两句话中取出“学问”两个字来。学问学问,就一定要问。问,怎么问?问谁?问天问地问老师问自己。问的方式,不仅可以用嘴巴问,还可以用眼睛问,可以观察、思考,反思这些问题。而现在的很多老师不是教学生怎么去问,怎么去思考,怎么提出好的问题,而是教学生学答,怎么去答题,怎么去找标准答案,然后去考试。

张建安: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其实就是应试教育。

王山泉:《学记》里面有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就是说,如果说你只是教学生去记东西,或者只是教学生怎么去答一些东西,仅仅教这些,是不足以为人师的。李政道提倡的是什么呢?博学而笃志。

张建安:《中庸》里面也讲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问问题。而作为学生,则必须会问,问得不够彻底的话你就不罢休,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学问学问,不就是两个意思,一个学、一个问嘛。假如你不知道问,你怎么可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呢?

王山泉:对。你看,这里面是学、问。《论语》里面还讲到“学”和“思”。问自己不就是“思”吗?

李政道那篇文章讲到老师只去教学生去答、去记,使我产生很强的认同感。所以我就想到我们老师当时教的那些东西、学生写的那些东西,是不彻底的,不是根本的,不是大道。这些不值得你付出毕生的精力,不值得你付出所有的身心去追求。

李政道还举一个例子,说屈原作为一个诗人、文学家,有一篇文章叫“天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六十七个问题,有对天地的问题,对人生的问题,对自然和社会的问题,各种各样,可见古人是非常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心里就出现很多思考。

张建安:产生共鸣了。

王山泉:对,产生共鸣了。就去做自己独立的思考,去研究,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把这道题给做对了,能够得分,能够完成作业。这就是我为什么后来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张建安:还有一点很重要。当时老师鼓励了你。

王山泉:是。

张建安:所以就说,要“合内外之道”。首先是你有一种内在的需要,然后老师的鼓励也对你产生了推动作用。是吧?

王山泉:对。所以老师要习惯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要学会很好地激励和鼓励学生。

(待续)

王山泉:河南尉氏树人学校校长。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园丁,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优秀教练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训练员。讲课风趣幽默,不只教方法,更重讲思路;不只教你怎么做,更要教你怎么想。

张建安:北京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山西工商学院·通才学院客座教授,央视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总集撰稿,央视法律讲堂“始皇遗嘱密码”(五集)主讲人,央视“人物”栏目《教育家张伯苓》编导。出版《中国古代哲学》、《低学历的五大师》、《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等十九本专著;编《现代大学校长文丛·蔡元培卷》等书;主编《少年背诵名家文笔精华》(四本)获冰心图书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