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维明: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上的五轮回答(二)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不管提问者的水平再良莠不齐,我想,作为一位见证者和历史研究者,我还是如实地记录下来吧。就算是对这场世界哲学大会一个典型案例的“三亲”记载。

                                                                                                    ——张建安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全体会议、专题会议会场

在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上,杜维明教授做了“精神人文主义——己、群、地、天”的讲座后,有五轮问答。第一轮的提问被中国人占满了,第二轮的提问者也都是中国人。

第一位提问者提出的所谓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比较长的,他说:“我的问题是三句话,三个小标题,很简单。因为我必须肯定他人的正确的思想,同时也考虑他人错误的认识,尤其后者才能'学以成人’适合成长,使我作为人,成为人,创业者。所以在与人交谈中常常出现所谓出口伤人的状况,科学精神又要求我不得而为之,如此才能建构至少八个层次的统一的哲学,消解一切哲学问题,如上帝和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如幸福是什么,还有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必须在哲学——世界哲学大会上提出比哲学史更深刻的新问题,以此来超越哲学史,推动哲学的向前发展。我的问题是,生命的意义是在人那里面,还是在人生那里,或者说,成人的最终标准应该是以人生幸福去定义呢?还是以儒家的道德去定义?因为幸福具有社会价值尺度的意义。0K

这位提问者似乎还想再阐述,而主持者陈来马上说:“OK,提问完了,请下一位提问者。”

远处的站立者为提问者

第二位提问者,是每一次全体大会必提问的中国人,也是曾让我非常反感的提问者,因为他第一次提问的时候,就说了一大堆诸如“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必须说中国话。当然我欢迎来自各个国家的哲学家来到中国”,让我感到他不是一个提问者,而是在以肤浅的方式亮炫耀自己,他在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大会讲演之后,留给提问者的时间本来就短,而他的提问常常是一大堆浅薄的废话,而且很强硬,别人提醒他要说得短一些的时候,他根本不听,后来终于停下来后,还要说:“我很遗憾,我在说话的时候,有人干扰我。”(类似这样的话,我只是按照记忆所写,不一定很精确)印象还比较深的一次是,他向美国汉学家安乐哲提问,安乐哲用英语回答他,他很强硬地要求:“安教授,我知道您的中国话很好,请您用中国话回答。”呜呼!说实在的,我感到他很为中国人丢脸。

当然,我也注意到,在这长长的会议期间,他的提问方式还是有点进步的,比如提问时间有所缩短。但他忘不了一提问首先把自己突出出来,忘不了说自己的名字,忘不了卖弄一下自以为高明的发现。这一次同样如此:

“杜教授你好,我是××,那么,我的问题是全球价值观的再教育应当由谁推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邀请所有人看一下主席台上那个'习’字,那个'学’字的上半部分,'二’与'习’,当一个人身心合一的时候,这个二就立起来了,那么接下来的'习’便代表社会实践以及蒋梦麟说过,我们所嘱望的教育是能够塑造活泼泼的能够改良社会的人,所以呢,我们的哲学如果不能走向有效的社会实践的话,那么学术的道路是不是已经走到了尽头?以及或许它只能在自己所建立的语言大厦里原地打转。抱歉,我真的是这么想的。所以我的问题便是,全球价值观的再教育应当由谁来推动?谢谢!”

第三位提问者来自上海,他说:“我认为杜教授的整个演讲是定义唯心主义观点,好,我的问题很简单,'学以成人’和'有教无类’的区别在哪儿?”

当下一位女士(很奇葩)要进行冗长的阐述和提问时,陈来已在台上说:“好,请杜教授回答这三个问题。”

主席台上的杜维明与陈来

杜维明如此回答:

“这郭先生是我佩服的学者,最近我们在IIP讨论学术,值得我们重视。那么,关于上帝和神职人员的关系,幸福的道德的,这些大的哲学的问题,当然我们应该在哲学大会尽量地发挥。

另外讲到人生的意义问题,从心学的传统,人生的意义问题,和自我、对自我的了解和如何做人,这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同样的。这个问题你不能推到社会,从社会效应来谈;也不能推到纯粹超越、外在的上帝。

另外,第三个,关于走全球的道路,走出地域的限制,面向世界,走全球的道路。我很赞成。”

这些回答显然是针对第一位提问者的问题回答的。也许是在别的场合与这位提问者有过交流,他对此人很客气。而对于这位提问者所提出的不怎么样的问题,他也尽量予以客气的回答。只是后面的“第三个,关于走全球的道路,走出地域的限制,面向世界”之类的话,不知道杜先生是没有听清楚提问者的问题,还是他在回答时有意加上自己想要侧面阐述的“走全球道路”的基本观点。而因为有“第三个”这样的字句,使第三位提问者以为是在回答他的问题,更由于他仍在话筒旁,所以在下面插话:

“杜老师,是这样,第三个问题是与'有教无类’的问题,不是全球化。”

他这么一打岔,杜维明只好直接回答他的问题,第二个提问者提的问题便滑过去了。杜先生这样回答:

“'学以成人’和'有教无类’,事实上是没有任何的矛盾和冲突,孔子讲的这个'为己之学’,是每一个人自己来做,多多少少也会影响他周围的人,提出他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有教无类’这个理念,就是一个全面的、平等的、都可以教的。象山和阳明所提出的教育,就是对所有人的,没有一个特殊的对象。”

杜维明还在回答的时候,第三位提问者又插话道:“因此孔夫子的教育,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他还要继续说,幸亏主持人陈来及时打断他的话:“一个一个来。好,接下来,我们再接受三到四个问题。”

于是,第三轮的提问开始了。在我看来,这二轮的提问不过如此,所以期待第三轮有好的提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