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与生,向来分为两种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在我的想法中,本书既是独立的,但也算得上《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的延续。“最后时光”之后就是“死亡”,而我要阐述的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人其实可以“死而复生”。

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

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

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文化人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完成学问的储备、人格的锻造,进而服务于社会,并将对以后的社会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集体(可以为小集体,也可以是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中的文化人,又存在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在知识的传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师友间的互相影响中,文化得以永远延续下去……

本书依然采取典型事例的讲述,通过回顾一些文化人的往事,为读者提供借鉴与思考:真正的文化人应该怎样面对文化,面对困难,面对生死。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部分,讲述十几位文化人的个体言行,这些人有的在大陆,有的在台湾,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也迥然不同,但精神其实是相通的。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根,就是悠久的中国文化!还写了一个外国记者,也与中国有关,便收了进来。

下卷部分,讲述一些亲朋师友间的交往,以及同道中人对于文化的承继与传播。这部分内容也许更能体现“死”与“生”的关系与内涵。

清华校长梅贻琦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说:“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停。”

社会学家费孝通总结人生经验时说:“人可以通过社会而不死。”

国学家钱穆晚年做一对联:“尘事无常,性命终得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

这些话,也正是本书所要阐述的核心思想。

“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激励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

但我想,“生生不息”也许更为深刻,符合宇宙规律,又切合人的生命规律。

也许我们有时会虚弱或软弱,但我们总要生发出精神和力量,推动着自己和社会向前发展;

也许我们的生命终归是脆弱的,是要死亡的,但我们总要将我们的精神延续并发扬下去……

如此,我们与宇宙精神相合,自由而幸福!

张建安于通州晴暖阁

                                            2013年4月1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