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阳模式”是农业战线“走基层”的典范

 道就是爱 2021-07-20

  农业部网站于日前在显著位置刊发了一篇文章,称赞“广阳模式”成为加速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笔者以为,“广阳模式”实际上不愧为农业战线“走基层”活动的典范。

  “走基层”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当前,全国新闻战线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大批新闻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前往学校厂矿,深入基层连队,远涉边疆山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求所愿,较好地践行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

  可以说,记者“走基层”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然而,新闻战线的“走基层”毕竟还停留在“了解实情和反映问题”的层面,真正要为人民群众带来直接实惠,还需要有关各方都来“走基层”。比如,近年来推行的“家电下乡”等消费服务、“农机下乡”等生产服务,以及以丰富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素质为主旨的“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服务活动,都是各行各业“走基层”的具体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阳模式”的成功,便是农业战线开展“走基层”活动的一个典范。

  那么,何谓“广阳模式”?它有何种成功之举?为何说它是农业战线“走基层”活动的典范?

  其实,“广阳模式”并非事先谋划定格的,而是农业科技部门在推进科技下乡过程中,通过探索实践,逐步形成的让“科技-生产-市场”实现良好对接的一种创新方式。

  据农业部网站介绍,“广阳模式”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一个是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政府,这两者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项目为抓手,通过研究试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辐射带动等途径,不断推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在广阳区内实现产业化、集聚化。

  他们组织9个研究所的50多个课题组、300多名专家长期在基层蹲点,承担着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国际国内200多个科研项目,围绕蔬菜、果树、奶牛三大主导产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使之成为中国农科院重要的综合性试验基地和服务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先带动区”。

  一个专家、一个指点,就能让当地蔬菜增产50%以上,让优果率达到90%以上,不仅专家有了充实感,而且群众更有了主心骨。如今,“广阳模式”正在由“点对点”合作向“线连线”、“片连片”合作延伸,一个环京津农业产业带的领头雁正在展翅腾飞。

  从广阳农民欢迎农业专家的热情程度可以看出,中国农科院与广阳政府的这种联手,开创了农业战线“走基层”活动的先河,是农业科技专家沉下基层、为基层服务的最好途径。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从“广阳模式”的成功构建中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有真正为民服务的思想,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部门都能像“广阳模式”中的主角一样,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走基层”模式。

      (发于2012年4月11日金融界网)

      网址链接:https://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2/04/11204712721078.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