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回答,我的2018

 Ray先森 2021-07-20

阅读丨成长丨思考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喜欢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做一个总结。

比如每一天的晚上,每一个月的月底,以及每一年的尾巴上。

每一年我都会在年底去梳理回忆这一年以来的工作和生活,盘点得失,不论盈亏。

而每一年我都会选择在我生日的前一天,去完成这个事。

我称之为对过往岁月的致意和回首。

1

写作篇

  • 加强对信息拆解能力,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个人爱好是写作。

而在坚持写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感谢一个平台,也是我的合作签约平台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以下简称“富书”)公号。

我是从2016年1231日加入富书平台的,当时的我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字爱好者而已,在机缘巧合之下经过富书联合创始人喵姬的推荐下加入,同时也认识了创始人陈师明先生,当然在接下来的写作训练中也遇到了很多自媒体高手。

2016—2018这三年以降,是自媒体原创内容的发展成熟并壮大之年。

那些让我耳熟能详的作者,譬如咪蒙、人神共奋、Spenser、阿何、Jenny乔、粥左罗都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原创生存、及运营能力迅速在自媒体生态丛林中独树一帜,迅速收获了自己的受众和市场。

当然,这一路以来的艰辛和痛苦,身在这个行业当中的自媒体人自然都能感同身受。

关于如何写作的技巧,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市面上有更多更专业和细分的公号会教你怎么写、怎么说、怎么分享。如果要我说,我想和你说的是:

其实一切看起来无法逾越的高度,都来自于平地而起的积累和修葺。

但凡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百万加公号都是从零到一的过程,在今天我们也已经离那个写一篇爆文就增粉上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当前的自媒体粉丝阅读环境来看,越来越多理性且成熟的粉丝在主导着这个市场的审美和取向。

(顺便提一句,在今年的2018年富书年会上我做了一个对于来年自媒体环境及生态的分析,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号后台回复“PPT”就可以领取资料。)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自媒体的流量格局会再一次分层,

① 前沿且具有预见性的原创优质头部内容大号会继续且长期占领优质流量

② 各自细分专业领域的腰部大号继续凭借内容收割的形式收获新的中层流量

③ 那些满足底层基本需求泛娱乐甚至低俗化的内容只会遇到更低级的流量

信息的传播方式从来都是分层级的,最先收获到信息的那一批人与最后一批人绝对不是同一批人。

随着财力和资源的加持,一部分人通过各类渠道获得了一手信息,而当这个信息再次通过各种大众媒体层层流传到普罗大众的视线里,随之而去的是信息的时效性。

简而言之,某一部分人优先获得了信息的使用权和理解权,这样的优先让他们更多的了解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动态。

同时因为对于信息的理解完全不对称,这种的不对称更加加剧了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不同认知和理解。而一切差距的来源,就在于对同一世界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知。

最大的认知差,导致最大的理解和行为偏差,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为优质的信息和内容付费的原因。

而这个信号中,我们自媒体人应该提起十二分警惕的是,在未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

提高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消化能力,通过自己的专业理解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参考及可执行性建议和内容。

说白了,你写的内容一定要对粉丝产生共振,他们能通过你输出的内容去找到自己的方法论,同时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验证和正向反馈。

其实,我一直强调写作更应该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你的思想与世界发生碰撞的时候,对一个事物的发生我们绝对不应该只抱有一种看法,更不应该不加思考就下定论。

这既是对自己的放纵,更是对读者的不尊重。

  • 多维度去思考问题,有深度去输入输出

关于写作,我的个人建议是多尝试自己的风格,在尝试各类风格之后找准自己的定位和适宜点,再去系统的梳理和学习。

以下是我在2018年和一些项目和平台合作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有的是比较擅长的,有的不是非常擅长但可以尽量学习摸索的,最后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基本是约稿及邀稿的平台及合作方截图)

对于写作这件事情,我和两年前的心态已经完全有所改变了,当年可能更多的是焦虑和恐慌,总在热点和流量之间不停的徘徊,最后发现被耗尽的还是自己精力和情绪。

所以没必要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热点写文,当然你也可以写,但是一定是带有非常理性思考和逻辑严谨的结构行文。

因此我更建议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深度输入和输出,而不是人云亦云成为乌合之众。

《未来简史》里有这样一句话: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

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如果你不去改变,不去在改变中找到自己的合适区,而只是为了写而写,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2

工作篇

  • 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多的价值

和我做过同事的朋友都知道,我习惯于早起,基本是我都是办公室最早一个到的,不是自夸自己勤快,而是我更喜欢对时间争分夺秒的掌控。

我是个不喜欢浪费时间的人,特别是不对的人和事上面。

一个正常且成熟的职场人最应该了解的是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和运用。

关于时间的管理与分配,在这里余不赘言,我只是提几个小小的建议:

① 可以养成一个写每日清单的习惯,或者下班前写每日日报的习惯,这样对一天甚至是一周的工作可以进行一个有效的梳理和回复。

② 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在30min~45min进行高强度集中精力工作,以此来完成自己的高效工作。

③ 可以养成多喝水的习惯,这样你就有理由起来多走动了。

  • 多维度去观察职场,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每一年的冬天都可以喊上一句“资本寒冬”,但是今年的冬天这句话被喊得格外勤快。

原因无他,当你看着曾经羡慕一时的企业纷纷亮起了红灯的时候,你就明白了裁员二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了。

12月11日,知乎被曝开启大幅裁员动作,多名认证为知乎的网友在某平台发布了这一条消息,并称“裁员比例或高达20%”,还有人留言称“上午还在修改bug,下午就接到通知让你离开”。

而曾经风靡一时的锤子手机似乎也备受寒潮干扰,今日12月11日,有锤子科技内部人士向全天候科技透露,公司近期裁员总数大几百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60%,已经有不少人拿到了裁员补偿。

对我们职场人而言,要做的还有很多。

当然,有一件事你千万不能做,那就是永远不要假设危机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但是你可以从这个三个角度去考虑下你的职业发展路径:

① 要密切关注自己是否进入了舒适区,就是在进入企业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或者心理疲态出现,在意识到自己进入舒适区之后,要有所行动,去实现自身的增值。

② 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除了行业知识等硬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软技能,包括管理、沟通、团队合作等等。

③ 建立、拓展自己的人脉圈,增强自己的职场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在此我不想过度渲染悲凉的气氛,在“寒冬”下,其实是每个人沉淀自己、进行充电的良好时机。

所谓的“资本寒冬”,在某种情况下而言,有时候不一定是终结,而是过渡。

3

自我篇

  •  时刻准备拥抱不确定性,时刻准备迎接新的变量

2018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单单是从文艺界那些远去的大师来看,我们就已经在与这个时代擦肩而过。

从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到相声大家常宝华先生,还有我们最爱的金庸老先生。

尽管我们都知道,人生无非就是断、舍、离。

但是这一个个有着时代烙印的人物就此消失了,那年的纸飞机还真是一去不复返。

我们也真的是还未来得及告别就已经开始失去。

有人说,今年,上帝带走了那么多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时代在慢慢褪色。

但是,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慢慢到来。

每我们当读到、看到他们的作品时,依旧心永灼烁。这大概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确定性给我们的好奇,我希望未来的人们有更多自由的想象力,未来的自己能一如既往地对未知保持好奇、敬畏和恐惧。

有时候我总在想,人们大概如此害怕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究其根源无非是没有抵抗未知风险的能力和胆略而言。

比起输不起,有一种害怕是自己根本不敢输。

最近在听公司创始人欧蓬先生的分享中,有一句话颇有意思,他说:

一个人的一生至少有两次离家出走,一次是离开他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另一次则是走出陈旧落后的认知收获新思想。

在这一年里越多越多的频发事件让我明白了,人一定要革新自己的认知和思想,以此来更快更好的接收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里头,学校里给你的都是过滤过的营养液,学生要有海绵式倾听,吸收就好。但未来学习的机会、管道、方式远大于以前。科技很快,我们生下来很原始,这种情况下加强自己的挑战,才能够应付未来。

我是一个坚持真理相信思考的人,但过去几年我会经常陷入一种自我博弈的状态,发现有时候自己坚持的未必是对的。

这也是我最享受的事情——不断地向真理低头。

  •  不断地向真理低头,不断地向未来探索

什么是向真理低头?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的当我们回首过去时,我们发现自己都错了。

当我们如今再看以往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认知被迭代,自己的格局被放大。

当我们站在2018年的今天去看20年前的中国的时候,我们又有不同的收获。

站在1998年的开头,看到的是一段沧桑、困难重重的岁月;

其实,更令人欣喜的是,1998年是那些大企业萌芽的开始:

1998年的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在广东省深圳市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1998年的刘强东在中关村摆了个摊位“京东多媒体”,售卖刻录机。当时的他将京东定位为渠道商,代售光磁产品;

1998年的马云在两次创业梦碎后,带着自己的团队聚在北京一个小酒馆中喝酒,大家抱头痛哭,然后准备重新出发。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与缔造者,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渺小和普通人,因为对未来我有着一套异于常人的“价值观、愿景、能力、关系”,这样的评判与取向让我对未来的到来更加期待与冷静。

最后再说下关于生日这个话题,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其实我不太喜欢过生日,但我喜欢把这一点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去期待。我更喜欢在这一天回首过去,将自己做的好与不好的事情一一打分,并给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给出可以参考的方向,这才是生日的必要性和存在的意义。

时间是一列无始无终的列车,我们不知道它从哪里驶来,也不知道它将停在何方。

我们都是中途上车的乘客,伴随着数不清的上车下车人的到来和离去。

关于2018年那些 让我欣喜若狂、内心雀跃、无比痛苦、伤心到底、心如止水的一切。

都在这篇文章里,做了回答。

让我们,在2019年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