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夜90后”被群嘲的背后,是自媒体人良心的失守

 Ray先森 2021-07-20

职场丨认知丨思考


这是我的第246篇原创

今日主题:良心与底线

Ray先森说✎

今晚不说别的,谈谈一个写作人的底线和良心吧,文章一如既然地长,要带着耐心去看,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共5576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今天,聊一个和职场无关的话题。

作为一个忝列自媒体行业的无名小辈,常常喜欢看一些大号的文章,没别的,单纯觉得他们写得好。最开始写作的那几年,总是一头扎进“10万+”,有时候为了所谓的阅读量,也会写一些自己都不认可或者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性文章。

后来某一天,一位大学老师给我留言说:

“你的文章现在写的很有情绪,建议你不要写太多这样鸡汤文章,甚至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更不要未经思考就落笔,有时候,很多读者往往比你更有深度更聪明。”

当时还觉得愤愤不平,这几年再回头看自己写的文章,确有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或者是盲目投身热点为流量而行文的时候,甚至写完都不愿意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再后来,我渐渐推却婉拒了一些平台的合作,专注于自己的职场话题领域。

但是你也知道,很多人写稿就是为了赚稿费,而这次转型最大的代价就是,少了很多大号平台的投喂,稿费也聊胜于无,也就是说写自己认可但市场不流行的文章,

注定会过的很艰难的,没有流量、没有变现、没人关注。

但我也深知,

写作这条路最终的结果,并不只是变现和卖钱。

 1   

一个人的文章里

藏着他的三观和底线
 

这几天,相信你也看到了公号作者桑桑姐发文炮轰「青年大院」团队洗稿一事:

“立意、思路、素材、故事、连我亲手用美图秀秀拼好的图都懒得换,还开了打赏,近6000人把钱赏给了这个抄袭者。”

对此,「青年大院」团队先以《新媒体泼妇桑桑姐,你给我洗脚都不配》反驳洗稿,认为两篇文章从结构到内容、角度、观点没有一处相似,还在文末指控对方“勾搭有妇之夫,破坏别人家庭”。

对于他们之间关于是否存在洗稿问题,我不是双方当事人,也没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但随着时间发酵,公号“新榜”编辑部发出《再陷争议:关于曾经的「今夜九零后」,如今的「青年大院」系列》一文,还原了事情经过,

也让大家开始明白,事情并不是单纯的洗稿那么简单。

说实话,我没有看过「青年大院」团队任何公号和文章,但在新榜的这篇文章中,确实也看到了反洗稿文章截图中对“桑桑姐”各种人身攻击和侮辱,对一个自媒体人而言,这样的行为确实令人不齿。

谁是谁非自有公论,但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就像一位读者留言说的那样:

“炮制廉价的煽情文,拼凑脑补式写作,流量毒药,上瘾依赖,就像吸毒不能自拔者要去偷钱,他们就去偷,洗稿。这是可怜的,是悲哀的,是需要我们投去最同情的目光。最终都会被流量反噬。”

这让我想起了2019年年初,公号“才华有限青年”在朋友圈引起热议的那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该文已被删)爆文,手法如出一辙。

状元、寒门、死亡,三个关键词非常抓人眼球,和大多数流量文章一样,文章作者深谙“抓住人性的弱点和诱惑点”这个方法,然而随着文章越来越受关注,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和价值观的反思越来越多。

如果你看过且还记得这篇文章,可能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陌生。

简单说,这个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聪颖过人的寒门学子,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人生逆袭考上名校,却因为人正直,不帮富二代作弊、不为老板做假账而处处人生受限。

更为悲剧的是,25岁就因病早逝。

是不是听上去很伟光正又有点让人唏嘘?

正因为如此,一时之间朋友圈不少人为之转发。

但凡你细心就能看出文章胡编乱造的马脚,这已经不是“我有一个朋友”这么简单的故事了,其中不管是某同学的学历、读书、打工、就业,还是作者本人和投资人面谈的描述分分钟让人跳戏,不知道是编的太不走心还是读者看的太认真?

随手摘取一段就可见端倪,针对文章中提及毕业2年就成为阿里巴巴P7级的员工描述,阿里巴巴公关部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回应称:情况不属实。

在自媒体行业,常有一个说法就是:

文如其人,其人如文。

一个人的文章很大程度上能反射出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三观态度,从当年的“咪蒙”到后来的“HUGO”,再到“才华有限青年”以及如今的“今夜90后”,他们的行文思想和手法从未变过:

榨取流量价值做爆文,素材堆砌内容反智,没有信息增量,带节奏和煽动情绪明显,这样写作套路简直有如复印机。

批量化生存这样毫无逻辑的毒鸡汤文章,再回头细看当年在朋友圈热火朝天的文章,处处皆是漏洞,又处处戳人高潮。

标题狗血,图片夸张。

贩卖焦虑,吸引眼球。

撕逼骂人,信手拈来。

老公出轨,小三逼宫。

咒骂直男,鄙视傻X。

前文热泪,后文批判。

讲真的,写完这一段,自己都觉得戾气太重,我平时连发朋友圈都没写这么狠的词。可是在咪蒙者流面前我们都输了,他们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他们也并没有那么多操守可言,他们要的只是流量,

对,就像那篇被删的文章里小姑娘和投资人说:

“我知道说什么话比较容易变现。

当行文的一切标准都向流量和变现看齐的时候,最终出现的文章评判标准也就非常单一了。

简而言之,你写的内容四平八稳端端正正,虽然思想正但是没人看,市场不喜欢,也就是这篇文章石沉大海之日。

在这样“不求平淡但求刺激”的内容评判标准之下,又有多少写作者能耐着性子甘坐冷板凳,写出优质好文章?

这大概就是自媒体界中的“劣币驱逐良币”,但我始终相信:

一个人的文章里,藏着他的三观和底线。

这样的三观和底线,是多少流量和变现无法干扰和影响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那么写作这条路,最终一定是越走越窄,直到无路可走。

 2
不要把别人的灾难
当成自己的机会
 

最近因为武汉和湖北疫情,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感动之余,同样也有很多让人觉得难过甚至是愤慨的事情,作为一个武汉人,我有着深切感受和体会。

从微博到朋友圈,看到很多人拿武汉疫情调侃甚至做文章:

有的说因为武汉人,卖口罩的赚大了;

有的说因为武汉人好吃,所以全国人跟着倒霉;

还有在朋友圈卖劣质口罩,叫嚣“要怪就怪武汉人”。

最让人难受的是,很多自媒体人甚至根本没去过武汉这座城市,就开始在键盘上拼拼凑凑写出各种内容,诸如武汉人如何精明如何霸道,如何为了一口吃食,坑害别人。

我也看到很多公号在写“当年的非典成就了阿里巴巴和淘宝”,但是,当事人马云却不这么觉得:

不能说“它是一个机会”,因为把非典看作机会,既伤害了被非典所影响的民众的感情,也不符合一家伟大企业的初心。

把别人的灾难,当成自己的机会,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只会让人觉得后背发凉。

但这样事情,并不少见。

2018年,自媒体圈子里发生了一件非常恶性的行文事件,业内坐拥300万粉丝的公众号“二更食堂”在滴滴司机杀害空姐事件后,在头条推文《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该文已删除)。

文章以低俗的修辞手法编造空姐遇害细节,丝毫不顾逝者尊严和其家人悲痛情感,大肆渲染恐怖,渲染犯罪。

一开始,二更食堂为了流量写下这篇文章,兴奋地撸起袖子吃下人血馒头,而最终,二更食堂也因为这篇文章被永久封号,永远失去了流量。

但凡做过新媒体的朋友都知道,很多公号靠的就是各种蹭热点活下来的,而且更多的是那种无厘头无意义无底限的“三无”手段,所有人都暗搓搓地期待着各种热点事件,一旦热点发生马上一窝蜂冲上去,根本不管当事人的处境如何,噼噼啪啪一顿键盘敲,瞬间一个10w+的爆文就出来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各种沉迷其中,浪费大量时间去看各种明星八卦、花边绯闻,后来发现这样毫无意义,这样的文章空有流量,而无价值。

为流量而写的文章,失去的永远不止是流量。

现在很多读者反映越来越不喜欢看公号文章,很大程度上与自媒体的“流量导向”离不开关系,什么标题恶心人就取什么标题,什么文章看着让人脑嗨就写什么。

想尽一切办法煽动情绪,罔顾事实的做法,是让事件扭曲发酵、影响舆情的源头之一。而另一方面,写作人对于流量爆文的热恋与痴迷,恰恰暴露了他们对于事实真相和当事人现状的不尊和冷漠。

1994年,南非记者卡特凭借《饥饿的苏丹》获得当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性新闻摄影”,作品内容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看着她,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如今又有多少写作人为了拿到一篇10w+,变成了无辜受害者背后的秃鹰,他们不过是静静地等着事件的爆发,然后扑上去一顿饱食而已。

别人的痛苦,才是世上唯一无法欣赏的东西。

在这个自媒体愈发资讯泛滥、真相真假难辨的年代,许多人已经开始怀念起曾经的传统媒体。  

曾经提起“记者”,我们会联想到的词汇都是:真相、监督、理性、法制等等。这些词汇联想的背后更多是一种期待,期待一种事实本该有的样子,

而不是为了一篇篇所谓的爆文,踩着别人的痛苦和灾难攫取自己的利益果实。

 3
凡是容易让你情绪被扯动的文字
你都要小心
 

梁文道先生曾经如是说:

“凡是容易让你情绪被扯动的新闻,你都要小心。

我觉得今天中国充满大量的人和机构是以牵动人的情绪为快感、为目的,或者为了这个而挣钱的。

所以我们不要做一个被情绪欺骗的人,尤其是那种以集体之名而号召的情绪,我尤其抗拒。

当我们面对那些容易扯动情绪的文字,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让自己深陷情绪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后被之淹没吞噬。

记得当年高中语文课,语文老师王小丰先生曾经和我说:

“写文章切忌假大空,更不要无病呻吟,要写出文章的深度和厚度。

先生一番话,至今在心头,每每行文间常常回想,也正是这样的阅读洁癖让我在很多时候,看到一些非常具有挑逗性或是煽动性的文章都会退出或取关,

一个读者的独立,首先保证自己的情绪和思想不被人任意左右和影响。

可是但凡打开今天的自媒体文章,标题能让你安安心心读完的就少之又少了。

就拿朋友圈流行的爆文来说,随便打开满屏都是这样的炸眼标题:

《我年薪千万,不敢结婚!

《那个不给你买包的男人,还是别嫁了吧!

《女人不懂这一点,永远过不好这一生》

《好看的女生,都自带烧钱属性》

《别人年薪五万了,你还在啃面包》

事业遇到瓶颈,爱情没有着落,结婚遥遥无期,生孩子那更是没影儿的事。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大概率是需要面临这些问题的,所以这些公号对症下药一剂猛料,总结下来无非是“年薪千万”“买包”“结婚”“爱你”“好看”“成功”“变现”这些关键词,大概率的戳中了读者在工作、婚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焦虑和困境,

反正标题这么写也没人去求证,于是就像雪花般被很多人分享到朋友圈,甚至很多人还看完就嚷嚷着太真实了写的就是我。

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每天刷朋友圈就会很焦虑,看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但是心情还因此受牵连,而不刷朋友圈同样很焦虑,总感觉自己错过了什么。  

如果说面对各种牵动情绪的文章而不能自拔时,

不如从内心保持审慎的态度开始。

最后,我选择了关闭朋友圈、取关公号、退出社群,除了必要的联系和阅读,其他通通不看,反而自己的小小世界清静了很多。

与此同时,渐渐学会“独立思考”。

什么是“独立思考”?

是当自己的想法和主流价值观不同时,不必对之投降,且还能保留一点冷静思考的坚持。

那么,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盲目相信一切,也不盲从社会舆论,甚至还要明白答案是怎么来的,甚至自己有能力找到源头答案,而不是附和一群人说,皇帝的衣服真好看。

有人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同样的,未经独立思考而阅读的文章不值得分享。

 4
不作恶不伪善
是自媒体人最后的良心
 

多年前,曾经将新闻学作为自己的第一专业。

除了教师、医生、律师之外,记者是我最向往和尊敬的职业,虽然现在早已与之失之交臂,但后来偶然在《新闻伦理学》这本书中看到一句话,如今读来依然不过时:

新闻报道的边界在哪里?在于太阳之下的良心。

今天当我们再回头去看那些红的发烫的爆文时,有多少是在打着煽动情感为目的的行文我们不得而知,但文章的结构和表述方式却在透露着这篇文章的逻辑性。

符合逻辑的想象,才是真正的创作。

偏离逻辑的描述,那不过是在鬼扯。

在今天这个信息主要用来消费的时代,很多传统媒体的专业伦理已经消失了。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各大明星离婚结婚上头条的娱乐新闻,但是你很少看到对某一件事做出深刻反省和分析的社论文,因为前者讲究的是娱乐属性,而后者讲究的是深刻严格的客观属性。

村上春树曾说,如果要在鸡蛋与高墙之间选择的话,他会永远站在鸡蛋那一面。

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作者也好读者也好,有时候要有独立于人民群众的勇气。不要只写出那些别人愿意看到的内容,偶尔直面惨淡的人生和现实的残酷,我们才能看到更本质的问题,不是吗?

自由须以善良为边界,善良须以真实为前提。

这个时代信息量这么大,我们对真实性的要求已经很松懈了。今天人人皆可自媒体,但并非人人都有职业媒体人的自我要求和纪律约束,也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字权衡再三细致推敲,所以难免会出现很多假消息、假新闻。

记得《最强大脑》客座教授魏坤琳经常在节目中这样说:

“科学,是我唯一的评判标准。

于我而言,良心和底线是我写作的唯一评判标准。

因为凭良心说的话,才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感。

那次经过老师点拨之后,渐渐放下当初为流量而写作的态度,也慢慢专注于自己最关心的领域,更没有为了某个夸张标题狗血热点而去写文,反而渐渐得到一些读者和平台的认可,渐渐有人愿意申请转载我的文章,愿意主动添加好友来分享阅读心得。

虽然,我依旧是个小号,虽然依旧没有流量、没有变现、没有关注,我也没有资格来代替所有自媒体人发声呼吁,但是我知道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有底线的,写作也是如此。

底线,是一个人发展的顶点。

底线越低,发展的高度也越低,

底线越高,发展的高度也越高。

做人行文,亦复如斯。

参考资料:
 
1. 新榜丨再陷争议:关于曾经的「今夜九零后」,如今的「青年大院」系列
2. 新榜丨「今夜九零后」“推测式”追热点引争议,问题出在哪?
3. Ray先森丨从刘强东到咪蒙:世道没有变坏,只是你不会思考
4. 富书丨你不需要正能量,你只需要流量(Ray先森)

-End-

觉得有启发,点个“在看”

转给朋友们欢迎你的“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