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乡村影像:伏季的雨后,看老奶奶上山“拾窝”的场景

 胶东故事会 2021-07-20
蘑菇适合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而伏季的雨后,正是它们长得旺的时节。最近一段时间,胶东半岛降雨不少,山上的野蘑菇也多了起来。
如果挑选、加工得当的话(最关键是要甄别好蘑菇和毒蘑菇),这些野蘑菇称得上是“山珍美味”。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过去,它们也是农家人改善生活的重要佐料。因此,不少在农村长大的朋友,都有上山捡蘑菇的经历。
而今天在路过烟台栖霞一处农村时,我们恰好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在松林间捡蘑菇。此情此景,不由得勾起了儿时的美好记忆。于是,我们就驻足跟老奶奶攀谈了几句,拍了一组捡蘑菇的实景图片,与诸君共享。

在胶东方言当中,野蘑菇一般称之为“窝”(有不少朋友曾专门考证过“窝”这个字的准确写法,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本文还是采用“窝”的俗称),相应的,捡蘑菇也称作“拾窝”。
这位老奶奶虽然已经七十多岁(看着可能接近八旬),但她说“老人也不能一直坐着”,因此就带着桶到树林里来看看。不非得拾到多少“窝”,整个过程下来,人的感觉也是挺充实的。
我们遇见她的时候,她已经拾了一会儿了,“窝”也攒了小半桶。见我们对这些“窝”好奇,她还专门翻了几下,给我们介绍具体的品种。“黑灰色的那种窝,当地叫黑窝,味道不如黄窝,但是个头大;黄窝味道好,不过常隐藏在草丛深处,需要仔细看才能找到。”她说。

比较幸运的是,在我们相遇之处附近的草丛中,老奶奶一连发现了好几丛“黄窝”。她很有耐心地一一整理,采摘到了桶中,我们也得以近距离重温了“拾窝”的场面。

物以稀为贵。在城里,“窝”属于高档的山珍。但在乡下的集市上,“窝”却很难卖出太高的价格。老奶奶说,她以前曾尝试在集上卖过,效果一般,而自己年纪大了,又不能进城去出售。现在上山采摘,也就是留着在家吃。
这位“拾窝”的老奶奶不仅手脚勤快,人也相当淳朴。在拍照片的时候,她反复问了我们好几次:“稀不稀罕?稀罕就给你些带回去。”我们自然是不能要,但听了之后,心里还是很感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