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倦鸟依林 2021-07-20
原创2021-07-09 17:53·历史有点冷

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这是事关国民党生死存亡的一战,蒋介石对此高度重视,然而两军交战正酣之时,第十六兵团却突然“消失”在了战场上,失去了联络,兵团司令孙元良不知所踪,电报也无人应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孙元良是有什么秘密图谋吗?今天冷哥就带大家走进历史,探寻真相,新来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文章,也不错过以后精彩内容。

老蒋的糊涂决策

自从1948年九月下旬济南被我军解放之后,蒋介石就开始命令部队加紧布防,尤其是中原和华东地区,10月底的时候,中原野战军进攻郑州,蒋介石立即喊来时任参谋总长的顾祝同以及国防部长何应钦商量对策。

他们讨论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在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化作堡垒,严防死守,第二种是放弃徐州,退守淮河,利用河川防御。至于到底采取何种方案,蒋介石犹豫不决,最终在顾祝同的劝说下终于同意采用第一种方案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但是指挥官由谁来担任比较合适呢?老蒋一开始想到了人称小诸葛的军事天才白崇禧,然而当他兴冲冲地找到白崇禧担任总指挥的时候,白崇禧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觉得国军的布阵完全陷入被动,自己无计可施,坚决推辞。紧接着老蒋又想起来杜聿明,但是这个想法马上被他自己否决了,因为早在十月中旬的时候,杜聿明已经被紧急调往东北剿总司令部,一时间,蒋介石竟然找不到一个值得信任的将领来指挥这场战役,思来想去之后,他只能启用刘峙,任命他为徐州剿总司令部总司令担任总指挥

刘峙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生父是一个农民,因为和地主恶霸起了争执被打死,母亲无依无靠只能带着刘峙出去打工,后来改嫁给吉安县城的一个卸任统带黄小山,黄小山部队转移的时候,由于刘峙的母亲死活不肯走,他只能带走了刘峙,交给自己的结发妻子抚养。

养父养母对他还算不错,但是刘峙还是感觉十分孤独,后来,刘峙去日本留学,之后又到黄埔军校担任教导团的第一团团长,对老蒋忠心耿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时候,刘峙就充当了老蒋的帮凶,也就是在这之后,刘峙成了所谓的国民党八大金刚之一,是老蒋身边的大红人,但由于他在1946年的定陶战役中指挥不力,被老蒋剥夺了军职,调回南京,委任为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长期游离于国民党核心的外围。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此次临危受命,他大感振奋,当即就向老蒋表示: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11月5日,顾祝同和刘峙黄百韬李弥开了个会,敲定了防御作战的框架,将国民党主力沿着津浦线铺展开来。

就在这淮海战役的准备阶段,蒋介石已经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他对战局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济南被我军解放之后,老蒋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调整,毕竟济南可是一块硬骨头,所以在备战淮海的时候,老蒋没有一点紧张的样子,一直都是不紧不慢。殊不知,早在我军攻入济南,进行巷战的时候,粟裕就发报给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中央军委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回电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10月11日,毛主席电告华野,提出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的设想,而此时老蒋还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为了进一步迷惑国民党,粟裕还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的电台,不停发出指令,让国民党误以为华野主力还在山东。

第二个错误就是瞻前顾后,不够果决。在做决策的时候,蒋介石就犹豫不定,挑选总指挥人选的时候,更是犹豫再三,还有人撂挑子不干,最终选择了一个能力不足的刘峙,是无人可用还是老蒋糊涂?或许两者皆有。

除了运营得稀烂的战前准备,国民党将领在战场上的领导也是一塌糊涂,更是发生了“兵团失踪”这样令人捧腹的迷之操作。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第16兵团失踪了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我军各部队有条不紊地向指定目标开进,国民党随之收缩防线。由于刘峙的错误指挥,导致国军阵线一片混乱,黄百韬兵团被困在碾庄动弹不得。

老蒋见此情形失望不已,于是在11月10日亲自插手指挥,调整部署,命令孙元良兵团、邱清泉兵团以及李弥兵团在徐州集中,赶往碾庄支援黄百韬,同时又紧急调回杜聿明,代替刘峙指挥淮海战役。

虽然刘峙的确昏招尽出,但老蒋的这个决定也不是个什么高明之策。孙元良在前往徐州前的第十六兵团会议上发牢骚说:既然剿总调我们到徐州,那就自投罗网吧,反正责任应由刘峙承担,大家跟着倒霉就是了。

孙元良当然是不愿意的,他本来就不喜欢打仗,甚至这个兵团司令的位子都不是他自己打出来的,而是他的叔父孙震让给他的。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1948年初,蒋介石认为孙震有保存实力的企图,就想要撸了他的官帽,孙震也不是好欺负的,他生怕第十六兵团被蒋介石吃掉,就推荐侄子孙元良接替自己,由于孙元良是黄埔嫡系,蒋介石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1948年八九月的时候,国民党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驻守郑州,10月份的时候,国民党统帅部决定放弃郑州,11月上旬,统帅部又将第十六兵团调往蒙城一带,黄百韬兵团被围之后,孙元良这才奉命将第十六兵团开到了徐州。

曾经和孙元良在上海、南京战场上有过交集的宋希濂在调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之前,听说了孙元良也在徐州的消息,随即就表示,有孙元良在他坚决不去徐州,他说:孙元良我是深知道的,是个把个人看得比什么都高的人,我无法与他共事,

蒋介石发出援助黄百韬的命令之后,孙元良是一百个不愿意,除了在兵团大会上发发牢骚以外,他也发扬了自己的一贯作风,开始为自己谋划后路。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原本第十六兵团驻守宿县,赶往徐州之后,宿县就被中野三纵攻占,津浦线也被彻底切断,就连黄百韬兵团也在碾庄被华野全歼。

此时黄维兵团开始向宿县进军,妄图夺回宿县,但却一头钻进了我军的口袋之中,被困双堆集。黄维兵团有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其中还有号称五大国军主力的18军,能救一定要救,统帅部再次下了命令,救火队员杜聿明只能率领三个兵团赶往双堆集附近,援助黄维兵团。但是这一去非但人没救出来,就连自己也搭了进去,三大兵团被我军重重包围,犹如瓮中之鳖。

杜聿明想走,但是又不想担责任,他召集了邱孙李三人,商议一番最终还是决定救援黄维兵团,将三个兵团呈品字形部署,邱清泉承担进攻任务,而李弥以及孙元良负责掩护侧翼的安全,就这样打了一天。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一天之后,杜聿明见毫无进展,便放弃了救援的想法,再次召集三人开会相商,最终决定三个兵团分散突围李弥往东,邱清泉往南,孙元良往西。虽然在桌上谈得兴起,但是李邱二人回到自己兵团司令部冷静下来之后,对突围逃生都没有信心。

只不过孙元良把这回事当真了,他回到部队之后就下令把电话线截断,电报一律不收,不再和其他部队进行任何联系。他还传令下去,以营为单位组织突围,一些军长以及师长听到之后立即表示反对这样化整为零的突围方案,孙元良只能做出让步,最终决定以团为单位进行突围。同时他还下令将多余的物资焚烧,带不走的重型装备也全部砸毁。

此时蒋介石已经重新下达了作战指令,杜聿明也决定取消突围计划,奋战到底,但是这一切,孙元良并不知晓,或者说他不想知道。

就这样,孙元良数万人的兵团在蒋介石的眼皮子底下蒸发了,失去了联络。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12月6日,孙元良命令部队将炮弹全部打光,不管能否胜利,只在乎能不能打出一条出去的路。第十六兵团的冲阵没有任何章法,如果非要找个词语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乱作一团,一个大兵团化成了零零散散的小股部队,除了一些漏网之鱼逃出生天之外,大多数人马都被我军消灭。

而在这些漏网之鱼中,就有孙元良,他先是乔装打扮,骗过了国军自己人的盘查,之后又化装成农民,一路来到了南京。

飞将军身上折射出的国民党恶疾

1949年1月6日,华野发动了总攻,杜聿明等人死的死,降得降,而此时的孙元良已经开始着手重建十六兵团了。“飞将军”之名,名副其实,而早在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的时候,孙元良就有过临阵脱逃的黑历史。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所谓的大陆第八号令,准备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败退至南京的88师也是城防军的一员,而他们的师长就是孙元良。到了南京之后,他经常去夫子庙听戏,很少在师部当中做抗击日军的准备工作。

12月11日,唐生智连夜准备了正面突围的撤退方案,并且决定在12日下午召集各军师长开会布置。但是到了12日上午的时候,孙元良就擅自调动了自己的部队,开始向下关撤退,企图渡江北撤,只不过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这才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

中华门被突破之后,孙元良没有通知部队,独自一人逃跑,躲进了南京外馆,被德国人拉贝收留在避难所中。当拉贝得知国军将领就在难民当中的时候,还亲自将孙元良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顶层密室当中居住。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这段逃跑的历史在孙元良的回忆当中则是另一番景象,他说自己是奉命突围到某地集结,但是被宋希濂阻拦,只能返回城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在晓庄新村潜伏下来,先后收容士兵3000名,然后克服了各种困难,将这些士兵带到栖霞山一带稍加整编,就开始和附近日军开展游击斗争。

他还专门蒙骗了记者曹聚仁,将自己杜撰的虚假经历写成新闻发表,名字就叫做《孙元良在南京栖霞山打游击经过》,这篇新闻一出,原88师的官兵怒不可遏,264旅旅长廖龄奇以全体官兵的名义电请蒋介石枪毙孙元良,并且指出他平时克扣军饷,私刻印章造假报销,贪生怕死擅离职守,私自逃亡公使馆寻求帝国主义保护,将全师官兵的生命安全抛诸脑后,将民族危亡置于不顾。

按理来说,这样的人老蒋根本不可能留到淮海战役,那为什么孙元良不仅能侥幸逃脱,还步步高升?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原因或许就是蒋介石考虑到孙元良是黄埔嫡系,所以没有真心严办的意思,只是大骂一通并且让他应付各方责难。

行贿也好,拉帮结派也好,最终,一番运作之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孙元良逃脱了处罚的命运,因此才有了后来淮海战场上“失踪”的数万国民党部队。

其实从孙元良一人身上我们就能看出国民党内部的两大恶疾,一是派系林立,民族大义被他们放在了自身利益之后,二是贪腐严重,打仗不为家国,只为中饱私囊,这样的部队,这样的党派,又怎么能打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我党呢?国民党称雄大陆的梦想只不过是蒋介石的痴心妄想罢了,不知道各位观众老爷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喜欢本期内容的朋友请多多点赞转发,我是冷哥,下期精彩我们不见不散。

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国军部队神秘消失,司令员不知所踪


最后一张照片是37年红军改编前后在陕北的,放在这儿不合适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