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昨天 中美两国外交官之间的确一方主动过来握手而遭到另一方拒绝的不愉快的事,但事件中的人物、场合和时间完全不同。
一九五四年四月下旬至七月下旬,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讨论和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次被邀请参加重大的国际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表现了高超的外交艺术和豁达优雅的风度,他以杰出的活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让新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进一步被各国所认识,使中国的国际威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全世界认识了周恩来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富有魅力的外交家和政治家。随着日内瓦会议的结束,一个有关周总理的传说也不胫而走:在会议的某一天,周总理与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不期而遇,周总理随即向杜勒斯走去,微笑着向他伸出右手,杜勒斯见状一言不发,突然转过身去,走出了大厅。杜勒斯的生硬的失礼行为和周总理的温文有礼的姿态恰成鲜明的对比。这个传说出现以后,人们对它的可靠性未免半信半疑。当时,美国政府坚持不承认中国,侵占中国领土台湾,支持蒋介石反动集团,加上两国曾在朝鲜战场兵戎相见,美国在东南沿海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中美关系正处在历史之最低点,双方的对立情绪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总理在公开场合主动向美国国务卿伸出友好的手,是一项重大的外交行动。反之,美国国务卿如果对中国的友好表示作出积极反应,也会被视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的预兆。按外交惯例来说,中国方面在摸不清美国方面的态度之前,是不会贸然采取这个行动的,况且杜勒斯以坚决反共而著称于世,是个十足的顽固派,同这样的人物打交道,中国方面决不可能轻率从事。从这个方面考虑,上面的传说就显得不可信了。然而,日内瓦会议期间和以后的某些事态发展,又使人们认为这个传说可能是真实的。五月二十七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发言人向新闻界发表谈话,表示中美愿意就侨民和双方被扣押人员问题同美国举行直接谈判。通过英国方面的安排,中美两国代表在日内瓦就上述问题举行了四次会谈,在中美之间的巨大鸿沟之上,首次架设了一条互相接触的桥梁。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表声明说,中国愿同美国坐下来,讨论缓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问题。三个多月后,中美两国就在日内瓦开始了大使级会谈。九月,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了协议。从此,中美大使级会谈一直延续了十五年,成为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一条互通意见的渠道。中美关系的这些新现象,使关于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和杜勒斯之间的“握手”传说有了事实根据,人们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此,“握手”的传说就可能确有其事了。这种推理似乎也顺理成章。此外,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对伟大人物的未经核实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这些活动添加上一些传奇色彩。于是,关于“握手”的传说便逐渐出现在某些西方的刊物和著作里面,有的还绘声绘色地对这个历史场面刻划一番。可是,谁也不能为这个传说提供第一手的证明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而遭到拒绝”是否真有其事,就依然还是一个谜。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历史之谜辗转流传,慢慢被人们当作事实来看待。在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日子里,它甚至成了美国领导人在对华活动中揣度中国领导人的心理的依据之一。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在巴基斯坦出发,开始他的神秘的中国之行。在从伊斯兰堡飞往北京的途中,他被陪同的中国外交部官员问及美国为什么一定坚持对这次访问进行严格的保密,是不是美国承认了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会感到丢脸。基辛格在脑海中便马上浮现出这样的想法:中国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没有忘怀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往事。他还回忆说,在他首次秘密访华的其他场合和以后对中国的访问中,都谈到了这件事。一九七二年二月下旬,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了他的历史性的中国之行,他在《回忆录》中生动地描述了他走下飞机舷梯受到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领导人的欢迎时的心情:“我知道,一九五四年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看到这些政治要人都接受了这个事实,人们大概不会对关于“握手”的传说的真实性再抱多少怀疑了。一九七六年一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国内外各种报刊都接连不断地发表文章,悼念这颗巨星的殒落,其中有些文章又重提二十多年前的“握手”往事,作者都是些颇有身份的人。如前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在盛赞周总理的高贵品格的同时,以目击者般的口气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杜勒斯拒绝同周总理握手的情景。这时,关于“握手”的历史之谜的两个主角都已不在人世,也未发现他们生前对此事有过任何解释:而政界和外交界的知名人士却一再肯定它真有其事,鉴于这些情况,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握手”的传说是可信的,现在该是对这个历史之谜进行盖棺定论的时候了。可是,就在事情快要有结局的当儿,又异军突起。一九八四年九月,王炳南同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一文开始在《世界知识》杂志上连载,文中他以见证人的身份,澄清了“握手”传说的事实真相,使这个历史之谜的命运又经历一番峰回路转的变化。王炳南同志是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的秘书长,并且是周总理的主要助手,在整个会议期间,他始终在周总理的左右,每次开会时,都是他陪着周总理进入会场。王炳南同时指出,会场的座位是以每个国家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顺序排列的,因此中国与美国的座位相距很远,两国代表团从不同的门口进入会场,不可能碰在一起,就是会间休息时中国代表团也从不和美国代表团聚在一起。他还说明,当时周总理非常审慎和严谨,杜勒斯是坚决反共的头子,周总理从来就没想去和他握手,即使周总理与杜勒斯偶然有机会相遇,杜勒斯只要见到周总理走过来,总是扭头就走。因此无论从客观或主观上都不存在周总理主动去握手而遭到拒绝的可能。王炳南同志由此断言,虽然以往人们在书刊上一再写到此事,但实际上是以讹传讹。他最后补充说,中美两国外交官之间的确一方主动过来握手而遭到另一方拒绝的不愉快的事,但事件中的人物、场合和时间完全不同。王炳南同志当年所处的地位使他的见证比其他人物的回忆更有说服力。他以难以驳斥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否定了关于“握手”的传说,还事实以本来面目,解开了流传了三十年之久的这个历史之谜。有些锲而不舍的读者也许会说,单凭一个当事人的见证就推翻流传了三十年的说法,大概还为时过早,这种想法也许有些道理,不过,在没有出现更有力的证据以前,我们暂时把认识留在这一点上,让时间来证明这个历史之谜是否已被彻底揭开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