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高参88 2021-07-21

本篇要目:

********************************

510     37.杨家沟革命旧址

1947年至1948年               陕西省米脂县

511     38.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

1935年至1936年               甘肃省宕昌县

512     39.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1957年至1995年               青海省海晏县

513      40.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1926年                      海南省海口市              

*******************************

510.杨家沟革命旧址

陕西省米脂县的杨家沟村,在19世纪中叶,是陕北最大的地主集团马氏的庄园。1947年,因毛泽东一行在这里居住四个月,把马氏的旧居作为总司令部,所以这个村子在全国都很知名,时称“小北京”。而且曾经在1930年,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委员会访问了这个村子,1942年张闻天的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在这个村进行了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陕甘宁边区最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村。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粥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1948年3月21日离开杨家沟,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1978年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米脂县城东二十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在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这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从事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杨家沟是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毛泽东、周恩来就住在马氏“新院”,在此毛泽东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光辉著。十二月会议旧址离新院不远,是晚清四合院窑洞建筑,正面5孔窑洞及东西两侧的6孔厢窑为叶子龙、汪东兴等同志的办公室及后勤处办公室,现在整个院落保存完好。高级军事会议旧址就是山顶上马氏宗祠大厅,保存完好。杨家沟还保留有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旧居和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东渡黄河动员大会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新华社等旧址。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毛泽东、周恩来旧居(新院),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西方建筑风格之典雅,又反映出陕北窑洞建筑的雄浑,堪称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建筑典雅雄浑,蔚为壮观,堪称中华民族窑洞建筑的瑰宝,也显示了陕北窑洞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实际上,按主人的设计思路,中间三孔窑洞顶部拟建二层小楼,两边凸出的兩孔窑洞顶部各拟建一个小亭,因故未能实现。在扶风寨最高处的平台上建有二进院落,入门后正面3孔窑洞,上书“讲堂”二字,东西两侧6孔厢窑对置,过去为杨家沟扶风小学;二进院正面是马氏宗祠,为石建结构的无梁式卧窑,三进大开厅,硬山式建筑,前檐出廊,两侧四孔暗窑,东西两侧4孔厢窑相对,为光裕堂子嗣祭祖的地方。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2001年6月25日,
杨家沟革命旧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mp.weixin.qq.com/recweb/clientjump?tag=getvideolist&pre_sid=3278163958551696169&channelid=700001&prefetch=1&biz=3008527105&mid=2663797219&idx=1&vid=video-wxv_2443935915279843331&feed_id=&player_scene=32

*****************************************

511.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

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三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直插哈达铺,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经过哈达铺。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9月23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过腊子口后占领哈达铺;25日红二方面军六军进驻哈达铺。9月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到达哈达铺。到10月4日,相继北上。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北上的里程碑,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被杨成武将军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作出了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哈达铺之前,红军提出了北上抗日的目标,但主要任务是突出重围、不被蒋介石消灭,但北上哪里,一直没有明确目的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根据在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发现的敌伪报纸提供的消息,决定红军到陕北建立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伟大转折。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1935年9月22日上午,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住地召开中央领导人会议,当日下午,在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作了关于形势和红军改编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说;同志们,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尽管天上还有飞机,蒋介石连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现在坐在哈达铺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开会,这本身是个很大的胜利。但是,在胜利面前,我们必须冷静的分析形势,估计形势,国民党把三十四万兵力部署在陕西、甘肃一带追堵我们,对红军北上抗日,不能不说是严重威胁。毛泽东同志还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最后,他满怀信心地号召大家:“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前线阵地。”毛泽东的报告既分析了形势,又指明了方向,极大得鼓舞了红军将士,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将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向陕北进军的方针决定之后,为了克服敌强我弱和张国焘分裂造成的混乱,保证顺利向陕北进军,党中央在哈达铺正式决定改编红一方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由彭德怀同志担任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政委,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一个月后抵达陕北;发动了“岷洮西(固)战役”和“成徽两康战役”。1936年8月至11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通过腊子口先后到达哈达铺,根据中央关于速出陕甘交境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指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哈达铺发动了“成徽两康战役”,红二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向陇南、天水的广大地区实施了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在哈达铺地区发动指挥了“岷洮西(固)战役”,即今舟曲、岷县、临潭县的广大地区。两个方面军历时三个月的战役战斗,消灭了蒋介石在甘肃南部的有生力量,摧毁了国民党在当地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陇南革命根据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根据中央关于建立陕甘川根据地的指示,红军每占领一地,即建立苏维埃政权。全区(包括岷县)共建立了148个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开创了陇南革命根据地。这是三个方面军离开江西、湖北、四川的根据地之后唯一建立政权的地区;扩大了红军队伍。三个方面军在陇南三个月,共有5000多名陇南儿女参加了红军,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参军人数最多的地区;组建了地方武装。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同时,县乡两级都组建了地方游击队。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住过的小院“同善社”;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贺龙、任弼时住过的“张家大院”;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2001年6月25日,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12.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又称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原子城,原址是风景优美的金银滩草原,王洛宾在此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五十余首歌曲。1957年选址,1958年5月建设,10月牧民迁出。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1958年11月筹建“二二一厂”。1962年4月,青海省与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商定:在当地建立地方政权,名称为“青海省人民委员会矿区办事处”(简称青海矿区),行使地专级地方行政权力,作为省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但不作为一级地方政权组织。1980年7月,青海省政府根据国家民政部和二机部的意见,将青海省矿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青海省矿区办事处,办事处与221厂“一套机构、两个名称”,人员编制属工厂。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当时的221基地总共有7个分厂,一分厂负责弹头体加工、铀部件生产、精密加工以及无线电系统的控制等;二分厂主要负责炸药的加工、同步聚焦实验及火工部件的加工和核武器的组装工作;三分厂为机械加工厂,负责翻砂、锻造、热处理以及制氧等;四分厂为火力发电厂,负责给基地供热水、供暖、供电,现在仍在利用;五分厂是水厂;六分厂是爆轰试验场;七分厂是放射化学和中子物理实验场所。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二二一厂”建成后,一大批科学工作者长期隐名埋姓,在原子城进行科研工作。青海原子城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摇篮,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在这里诞生,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培育;这里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基地,是新中国现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标志。1995年5月,原子城完成使命,光荣退役,并整体移交海北州地方政府,取名为西海镇,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原子城纪念馆的外观设计,源起于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生产厂房。在建造的过程中,纪念馆巧妙地利用了北高南低的地形,将纪念馆的一部分置埋于地下,从而形成了掩体的效果。纪念园则用雕塑、道路、纪念墙等元素,展示了核武器研制基地的辉煌历程。宏大的叙事和微观的刻画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子城纪念馆无疑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2001年6月25日,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13.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中共琼崖“一大”旧址,位于海口解放西路竹林街131号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839平方米,为二进三间,东西厢房的四合院式布局,是典型的海南民居结构,几十年前栽种的盆架树如今已亭亭如盖。这里原是“邱氏祖宅”,1920年老宅兴修之年,正是中国革命风云初露端倪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先后有三批共产党员和团员来琼进行革命活动,并于1926年2月在海口“关帝庙”成立了“中共琼崖特别支部”。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旧址大院是一栋典型的南方住宅,院内有瓦面平房两幢,每幢分隔3间,中为厅堂,两侧各有两个小房。两幢平房的前、中、后各有相应的庭院,东、西两侧是厢房,均为砖木结构,并置有小花园,总占地面积2.69亩。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旧址大院是邱秉衡(著名民主人士、曾任海口市副市长)之父邱爵一于1920年兴建的。邱家长期支持革命,院子建成后便成了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开展活动的场所。1926年6月,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王文明、罗文淹、冯平、许侠夫、周逸、何德裕、李爱春、黄昌炜、陈三华(女)、陈垂斌、罗汉等11名,代表全琼党员240多人;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杨善集出席会议进行指导。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邱宅,由此成了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是海南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是琼崖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策源地。饱经沧桑的邱宅就这样完成了从富商的豪宅到革命老宅的角色转换。后来,还为渡海作战大军的住宿,海南财政局、海南检察院和海南公安局的办公场所作出了无私的奉献。解放后,邱秉衡曾任海口市副市长、人大委员。1966年7月病逝,享年65岁。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全国抗战爆发后,琼崖工农红军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担起民族大义,走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与琼崖国民党当局进行艰苦谈判,于1938年12月5日,在云龙镇被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后来又改编为琼崖独立总队、琼崖纵队。改编仪式上,“誓死抗日,保卫琼崖”的口号响彻原野。冯白驹代表独立队全体官兵讲话,表示决不辜负琼岛人民的希望和重托,誓做琼崖抗日先锋。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李硕勋(1903年2月23日-1931年9月5日),原名开灼,字叔薰,又名李陶,四川高县人,1903年2月23日生于四川省庆符县(今属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1926年与赵君陶在上海结婚。1928年5月赴杭州,曾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6月,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受党的委派,前来海南指导武装斗争。抵达海口后,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同年9月5日在海口市东校场英勇就义。解放后,朱德曾为李硕勋烈士题跋写道:“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7)
2001年6月,国务院将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