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一生“最大败笔”,培养4个错误的人,亲自葬送蜀汉江山

 袁文书 2021-07-2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孜孜不倦地教导刘禅,希望他学会使用贤臣,汉室才得以匡复。

然而,万事到执行和布局远比教导有效果。在刘备时期,他们就不注重培养下一代人才,比如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张飞去世后,蜀国就陷入无将才可用的境地,能支撑的也只有年老无力的赵子龙。

诸葛亮成为托孤大臣后,也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培养,许多事他都亲力亲为,尽量做到事事巨细,以至于他去世之后,蜀国居然一下子就没了可以独当一面的谋臣。

在离世之前,诸葛亮臣匆忙地重用几个人来接盘,但由于没有进行选拔和培养,他们基本上没有能力抵抗将才芸芸和人才众多的魏国。有人说,诸葛亮错用4个人,才将蜀国江山白送出去的。那么,他们是谁呢?

一、错误信任的马谡

受到诸葛亮重视和进行深度培养的,只有马谡一个人。两人谈不上师生,只能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不过,在许多大事情上,诸葛亮还是参考马谡的意见的。

有人认为,失街亭是马谡在战术上出现错误才导致的结果,他必须要承担主要责任。其实,任用马谡去守这里,本身就是诸葛亮在战略上的一种错误,如果当时他重用魏延,情况也不至于变得那样糟糕。

刘备去世前,曾紧紧地握住诸葛亮的手进行交代,马谡才智过人,但没有实战经验,不能运用到战场中去,否则会吃大亏。出于培养马谡,诸葛亮还是冒险一试,不过由于没有实战经验,马谡的短板很快显露出来,直接导致整个北伐失败。

二、立场不坚定的董厥

董厥是魏延的同乡,但与魏延不一样的是,他更加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在很长一段时间,诸葛亮曾经将董厥视为重要的培养对象之一,对其忠爱只略低于马谡。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诸葛亮曾评价董厥曰:“董令史,良士也。”在诸葛亮的选才标准,“忠善者”和“贞良死节之臣”是重要的标准,所以“良士”董厥才被诸葛亮看中。

诸葛亮去世后,董厥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获得诸葛亮的信任,很快就成为蜀国的尚书令,负责朝廷的政务。然而,诸葛亮也有看偏的时候,董厥并没有树立起好的榜样。

诸葛亮的去世,可以说是蜀国转向衰败的特殊时期。董厥处在尚书令的位置,就具备了诸葛亮的某些职权,可以规范皇帝的生活和作为,给皇帝一些建议。然而,他对于刘禅的无能与宠信黄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眼睁睁地看着蜀国沦丧。

公元2611年,不作为给他带来了好处,刘禅直接升他为蜀国的辅国大将军,让他把握蜀国的部分军政大权。尽管已经变得位高权重,但他依然毫无作为。

三、对儿子诸葛瞻寄希望过高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8岁,不过他还是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享受荣华富贵。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教导他,但给他留下了千古名文《诫子书》,如今的教科书中依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容。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只会诸葛瞻如何去做一个忠孝仁义的人,但对于权谋和军事兵法等只字未提。如果学习了它,最多只会变成一个顺应时势发展的贤人,而不是一个遥控时局的能人。也许,将儿子培养成贤人就是诸葛亮的初衷,如果不这么做,在权力的斗争中诸葛瞻随时都丧命,自己也断了香火。

诸葛瞻因为诸葛亮的影响,在17岁时便与刘禅的一个女儿结婚,拜骑都尉。公元261年,他被任命为卫将军,与董厥共同处理蜀国的军政要务。但他和董厥一样,对于黄皓干政弄权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诸葛亮的选择还是错误的。

四、错用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大弟子,也是蜀国后期唯一可用的将才。当时,他曾经谋划一场动乱,如果成功的话,蜀国的确有可能复国。那么,诸葛亮又怎么会用错他呢?

姜维在军事方面很有天赋,懂得战略布局和灵活运用兵法,在战场上很少失败。去世之前,诸葛亮曾做一个平衡,魏蜀两国只存其一,要想使蜀国成为赢家,就必须要培养大量的人才。然而,当想通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快要离世。

所以,诸葛亮认为,选择姜维虽然不能达到消灭魏国的目的,但也可以使蜀国自保,以期将来培养力量之后,再实现消灭魏国的目的。

姜维的确可以达到诸葛亮的预期目标,但诸葛亮面对的是开创江山的刘备,而姜维辅佐的是昏庸无能的刘禅,同事诸葛瞻、董厥等又不怎么给力,所以姜维是左右不了蜀国的大局的。

掌握蜀国军事大权后,姜维也突破了诸葛亮的预期要求,几次试图北伐,以完成诸葛亮的目标。而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就再三地强调,希望他好好地为蜀国培养人才,只要保卫蜀国不至于被魏国击破即可。

当时的局势变得异常复杂,魏国的司马懿实现上位后,司马炎开始重用邓艾等非常能打仗的人,对蜀国进行坚连不断的骚扰,就算是姜维有三头六臂,也不能阻挡从多个方面围攻而来的魏军。

邓艾借助通往四川的平阴小道,直接抵达成都之下,让刘禅不战而降。姜维手中虽握有20万大,但皇帝掌握在别人的手上,如果轻易动手的话,邓艾和司马炎极有可能会撕票,所以他只能请求投降。

而这个时候的诸葛瞻、董厥等早就服务软,姜维一个巴掌拍不响,进行策反复国的计划也随之泡汤。其实,诸葛亮用姜维虽然有一些错误,但并没有前面三人的严重,至少姜维是一心一意为蜀国卖命,而其他三人则不同,他们只享受着荣华富贵,看着刘禅堕落也没有从中提出建议,以至于蜀国后来沦落他人之手。

结语

总体而言,没有为蜀国培养人才,刘备负有一部分的责任,但诸葛亮的责任要大一些。在刘备去世之后的时间里,蜀国的军政大权一直握在诸葛亮一人之手,而他并没有着急地培养人才,只是什么事都要做到亲力亲为和事事巨细,以至于很多官职摆设出来没有多大的作用。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内部的人才出现断层,所以才有了直接衰退的现象。

其实,历史上的衰退一般都与君王有关,与大臣没有多大的关系,但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在蜀国后期,基本上除了刘禅之外,他就是蜀国权力最高的一个人。

如果这个时候他不忙于北伐,只是一些以异地为祖国培养人才和积蓄力量,那么蜀国还是有机会统一全国的。在他一意孤行的北伐中,共出动了7次兵力,而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结果就是,就算是没有和魏国直接打仗,蜀国也照样损失人力和物力。所以,最后再来说,诸葛亮在这方面做的不对。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