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分:大观在上,风物可观

 董点国学 2021-07-21

 

秋分在公历9月22日到24日之间,从现代天文学上说,秋分是地球运行到黄经180°时的瞬间,今年的秋分在9月23日 15:50:02。这是全年第十六个节气,也是定位农历八月的节气,秋分节气所在的月份,就是农历八月,秋分前后还会有中国最美最深情的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总会在秋分前后,因为有中秋节和月亮,所以在中国的诗词世界里,秋分很没存在感,不论数量还是质量,秋分的节气诗词都完败给了中秋和月亮。

秋分诗词里,清代紫静仪的“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宋代谢逸的“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就算是名句了。宋代强至的“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来醖蚁消。明代孙作的“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也算是为数不多的好诗。

而秋月诗、中秋诗的名篇名句却不胜枚举。不过虽然在诗词里秋分没啥存在感,但在节气中,秋分是最重要的四大节气之一,秋分和春分、夏至、冬至一起把全年均分成四份,在古人的天文观里,这四个节气是四季的标志,也分别代表了太阳在天空的运行路线中的四个特殊点,夏至是太阳运行路线的最北端,冬至是最南端,春分和秋分则是太阳在南北端之间的中点,这四天,也分别是日夜平分的两天,和白天最长及最短的两天。

古书记载:“秋分:分者半也,九十日之半,谓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把秋季的九十天平分成了两半,秋季被此日平分,所以叫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在我国的中原腹地,昼夜平分,阴阳各半,寒暑平均,天气不冷不热,是一年中很舒服的一段时间。

说到秋天,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丰收。秋分之时,正是丰收的时节,这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要收玉米、大豆、棉花、烟叶等大田作物,橙子、山楂、猕猴桃、柿子等水果也开始采摘,伴随丰收而来的,是三秋大忙,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而农活都必须抢晴抢暖完成,如果遇到连绵阴雨,降温迅速的话,成熟的农作物很容易倒伏、霉烂、发芽,一年的收成就会被秋雨泡汤了。

秋收后,农人要马上准备来年的耕种。华北、中原、淮河稻麦连种的地区此时水稻已经收割完毕或正在收割,此时要抓紧翻地播种冬小麦和油菜。在农人的耕种中,每个农时都环环相扣,误一个就误一串,误的每一个农时,几乎都无法补救。冬小麦如果没有在秋雨之前抢晴种上,低温阴雨一到,小麦的发芽、出苗就会不顺利,如果从开始就误了农时,后面再怎么努力,一年的收成都难有保障。

江南种双季稻的地区此时晚稻正在抽穗扬花,离成熟收获还有一个月时间,此时最怕出现“秋分风”或“寒露风”,这是一种因冷空气南下而出现的低温、干燥的北风,会使花粉不能正常成熟受精,造成晚稻瘪粒、空壳。秋分风、寒露风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农谚说“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是说秋分时双季晚稻如果遇冷,不能抽穗扬花,就不用再种了,因为后面没有足够的温度和时间来让稻谷成熟。所以民间有诗歌说:“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将晚禾,只怕此日雷电闪,秋收稻谷存几何。宋代范成大的《田园杂兴》也替农人代言:“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在正常情况下,秋分时,黄河流域不再雷电闪了。秋分三候的第一候就是雷始收声,雷在春分二候发声,到秋分一候收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阳气盛而打雷,农历二月春分时阳气胜阴,雷开始发声,农历八月秋分后阴气胜阳,雷阴中收声,不再打雷,万物也随之开始潜藏。

雷收声之后,天气很快就会冷下来,秋分二候是蛰虫坯(péi )户,蛰虫在立春二候“始振”,躯体开始能蠕动,到惊蛰节气醒来出洞,秋分二候天气寒凉,蛰虫用泥土封堵洞穴,防止寒气侵入,准备冬眠。“蛰虫坯户”的“坯”通“培”,用泥土涂塞空隙的意思。

秋分三候水始涸。秋分时黄河流域进入少雨期,此时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湖泊、河流水量变少,季节性河湖、沼泽会逐渐干涸。河湖枯涸是相当触目的景象,是北方秋冬的特征。元代元好问的“水涸沙仍湿,霜余草更幽。烟花藏落景,山骨露清秋。宋代翁卷的“烟生园柳暮鸦集,水涸池塘秋草侵。都准确地描写了北方的特点。之后,“水”还将在立冬、冬至、大寒进入物候,水的变化是古人天气变化的重要参考。

秋分和春分都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在一年的时空里两分相对,两个节气里的习俗也很接近。

春分要祭日,秋分便要祭月,叫“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此习俗周朝便有。春分祭日要在早上在东面祭,秋分祭月自然在晚上在西面祭,清朝时春分祭日在上午5时至7时的卯时在日坛祭,秋分祭月就在下午5时至7时的酉时在月坛祭。秋分是阳历,和月相没关系,所以秋分祭月时,碰到圆月的概率并不高。但祭月重在礼月神,秋分有月无月、月圆月缺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阴气胜过阳气的时刻,向代表阴的月神致意。所以不管这天晚上有没有月亮,都要隆重祭祀,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

春分要竖蛋,秋分大家也要竖蛋。春分风大,大家爱放风筝,秋分风也不小,也放风筝。春分时要校对度量衡,秋分时也一样,要把度量、权衡、钧石、斗甬校对一遍。春分要采野菜,吃春菜,喝春汤,秋分也采野菜,吃秋菜,喝秋汤。春分吃汤圆,用汤圆粘雀儿嘴,秋分也一样粘雀嘴。春分前后花最娇美,有二月十五花朝节,秋分前后月最皎洁,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两节合称“花朝月夕”,用来比喻最美好的时光。

春分前后有春社,秋分前后就有秋社,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就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但秋社历史短,春社可追溯到夏商周时代,秋社是汉以后才有的,所以秋社没有春社在商周时期的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上古习俗,而主要是祭祀和宴饮。春、秋二社都祭祀土地神,但功能有所分别,叫“春祈秋报”,“春祈”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报”是收获后报答感谢土地神的保佑。秋社日拜祭完土地神后,人们也要饮宴娱乐,互相赠送社糕、社酒,一些有地位的人还要做社饭请客,出嫁的女子这天也要回娘家归宁。春社秋社都在元朝式微,秋社部分内容融入到了中元节(七月半)和中秋节里。

虽然秋社的习俗从元朝以后就淡了,但2018年中国把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人秋分前后庆丰收的传统将在丰收节里得到传承和发展。

秋分所在的农历八月也叫酉月,细细考量,“酉”字颇有丰收气象。

酉的甲骨文字形是酒坛子的象形,本义是酒,甲骨文里也表示以酒祭祀,后用作干支名。《说文解字》解酉:“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酉就是成熟的意思,农历八月时,黍子成熟,可以酿美酒了。

酒坛子的“酉”和地支“酉”月大概是地支中字本义和月份显得最有联系的字了,谷物丰收方可酿酒,酿成之后欢饮庆祝丰收。把“酉”作为这个月的名字既代表了谷物成熟的时间,又寄托了丰收酿酒的愿望和饮酒庆丰年的欢乐。

在中国的阳历月份牌十二消息卦里,这个月的卦是观卦。

观卦卦象特点是下面四根阴爻,上面两根阳爻,正可表示秋分后太阳直射点从北往南越过赤道,移到了南半球,北半球开始夜长昼短,阴胜于阳。

观卦的“观”字在中国文化里有特殊的含义,内观、观自在、观心、观世音,这些词的核心都是“观”,易的卦也是“观”出来的:“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商朝的甲骨文里,“观”的字形是睁着两只大眼睛的鸟,隶化后是“雚”,引申出觀看、觀察的含义。周朝在“雚”边上加了“見”,隶化后就是“观”的繁体字“觀”。

“觀”和一般的看不一样,“觀”是鸟的看,是从高空俯瞰,视野开阔,看的是全局和整体,因此“觀”宏伟、大气,世界觀、人生觀、价值觀、觀点、主觀、客觀,都是在一定高度上形成的看法。“觀”也是仔细地反复地看,《说文解字》:“觀,谛视也。”“谛”是仔细、详细的意思,古人解释“常事曰视,非常曰觀。”“见与视短暂,觀则停留;见与视轻略,觀则审谛。一般的随便看看叫“视”,仔细地看、久久地看才叫“觀”。

《易经·观卦》:“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观卦代表秋分,秋分有中正之象,除了阴阳分寒暑平的中正之外,它也站在了一年的时空中,全局地、中正地观你的收获。

《易经·序卦传》说:“物大然后可观。果实都长大了,成果都呈现了,才能观。此时“大观在上”,下四阴上两阳,四阴是你的努力,是你长期的默默的付出,也许你的付出和努力没人看到,是藏着的四阴,但现在,努力有了可见的成果,这是上面的两阳,这时,风物可观,秋收的景象喜人,四阴默默努力的成果以可观的形象呈现在上,这是“大观在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运行就如四季流转更替不会有丝毫的差错。

在一年的秋季,在人生的秋季,你是否为了收获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你的努力和付出又是否在秋季得到了收获?此时,你有大观在上吗?

秋分前一天观在上的柿子树

大董拍摄于开封汴西湖

老文:
在西周赴一场中秋之约
白露:一颗露珠,千年诗情
牛郎织女,你俩且慢,我有两个问题要问你们!
李商隐loser的人生告诉我们:做人最要紧的是搞明白自己要什么
1600年前一场精神的出走,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最作的雪故事
扬州、镇江从前居然长这样!没点历史地理常识,有些诗还真看不懂
汉字宫斗戏:隶书和简体字的小妾逆袭上位史
周润发和周迅演的《孔子》不够好看?那是你的打开方式错了
据说王维是个音乐家,我们就用他的诗来get一下他的音乐才华
到了宋朝才知道,原来精致会抑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