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站错区域,玩死你没商量

 速读速记 2021-07-21

小明是一个十岁多的小男孩,在生病的时候学会了金字塔魔方。尤其是,他在没人教的情况下学会了盲拧金字塔魔方。

跟他说,小明,金字塔魔方都会盲拧了,教你二阶魔方吧。

小明说,不学。我要把金字塔魔方练熟。

果然,不就就可以看着拧控制在4秒左右。

因为小明是脾胃时好时坏,所以金字塔魔方玩熟了,就开始学二阶魔方了。

用了二个多小时,貌似就学会了,第二天可以盲拧了。

我以为他要好久二阶魔方才会盲拧,出乎意料了。

隔了几天,小明又开始学习三阶魔方,一个多星期以后,说我可以盲拧三阶魔方了。

其实,我是不相信的。我看着拧,还得拧半天看到他只需要观察呢,他能闭着眼睛拧?

等我亲眼见证了,发现他只需要观察几秒,就可以盲拧三阶,并且可以成功还原了。最气人的是,闭着眼拧比我睁眼拧都快。

那么,同学们可能很好奇,没人教小明盲拧魔方,他到底是怎样学会的呢?

其实,他用的就是脑呈象。

当他观察一下魔方的时候,大脑内部的屏幕马上就能360°三维立体的呈现图像,他只要看着脑内图像转动魔方,脑内魔方和实际手里的魔方也会相应跟着转动。

其实,我们真的懂了,这些都不是事儿,谁都可以,前提是最好不要超过十二岁,左右脑比较协调,空间智能不错,逻辑能力也还行,注意力出色,哈哈。

好了,铺垫了那么多只为举例说明,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孩子学习东西快,成人慢一点,老人最慢。

现在说说今天的主题,舒适区、学习区(最近发展区)和恐慌区。

由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 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 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小明学习魔方学的快,是因为他愿意学一直处于学习区,而不是恐慌区。

对于有些老人来说,只有两个区域,舒适区和恐慌区。所以,只要是学习新东西,有一点难度,超出认知了或自己能力了,就说我不行,学不会,这可能是年老的特权,用身份实力找借口。

当然对于一直在某项学习项目或者技能有不愉快体验的孩子来说,他们也是两个区域,舒适区和恐慌区。不学就开心,学习就害怕。

所以,我们要引入学习区的另一个说法-----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由上面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发展区需要支持、引导、协助。

同学们,你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呢?又或者自己学习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呢?

单纯的打鸡血,责备都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了解学习背后的基本原理,我们要从生理和心理双重方面考虑具体实施方案。

小明的魔方拧的好,对学习有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优势会缔造优势的。尤其是你不管哪样学的好都是要在学习区磨练你的技能和意志的。

人类跟动物的最大区别除了超强的归纳法总结经验,还有让你立于不败之地的演绎法。

好了,同学们,你有什么想交流的,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也可以加我微信交流。

更多干货

速读速记精华文章汇总

更多福利

开年福利!有孩子的你有福了

刻意练习和习得性无助,教你不再是巨婴,文末有福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