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池塘数据深度分析课(1)

 易金铭图书室 2021-07-21
数据分析
是智能化水产的核心技能
这门课我开了7年了
已经越来越多的水产人学会了分析
今天我将再进行一个数据的深度分析
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养殖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下图就是今天要分析的图
有能力可以自己先分析一下
再看我的分析讲解
看完后
也欢迎留言讨论
或者加微信讨论
(18651884566)

图片




第一部分:日出
太阳出来是几点?
我们从水温的最低点来判断。
要知道,并不是太阳一出来,水温立刻就上升的。
而是要等到太阳照到水面后,逐渐加温,加温量慢慢增加,散热量逐渐减少,达到平衡点点时候,水温就到了一天的最低点。

图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际是6:30左右就到了水温的最低点了,因此,可以推测太阳六点左右,甚至不到六点,就露出地平线了。只是露出后的一段时,才能照射到低于地平线的池塘里的水,然后才会进一步加温。所以,这里能推测出来该地太阳出来的时间在六点左右。

图片

经过网站查询,肇庆地区昨天日出时间为5:44分。符合上述分析。

图片

这里,我调出了具体的时间点数据。可以看的更清楚。

今天最低温出现在6:20分-6:50分之间,都是30.1度。在太阳露出地平线36分钟后,才达到了最低点。说明着36分钟,太阳并没有照到水面,或者照射到较少,并没有战胜散失的热量,所以温度还在继续下降。

从6:20-6:50这半小时,属于加热和散热平衡期,因此长达半小时没有升温也没有降温。从6:50之后,就开始了一天的一骑绝尘的上扬了。

今天的水温变化出奇的大,从最低点30.1度,到最高点36.9度,变化接近了7度,这样的水温变化是很罕见的。

这里说明了两个可能,一个是传感器放的太浅,接近了水面,导致水温变化更加剧烈(因为表层水温可能达到一天7度的变化)。

第二个可能就是整个池塘的水深都比较浅,使得整体被太阳加热的波动也会很大。

第二个有意思的是,水温6:20就到了最低点了,而且那时候太阳眼镜出来了。可是为什么溶氧到7:50,也就是一个半小时后,才到达最低点呢?这就要说一下池塘溶氧到核心来源,藻类的光合作用了。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

我们都知道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分子级的,可以非常容易的与水分子团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溶解氧。

我们称溶解氧其实不准确,氧气分子并没有真的溶解进去,而只是溶进去,甚至应该叫容纳进去。这个容纳量其实少的可怜,每1000000个水分子,才容纳(接纳)了4-5个左右的氧分子而已。

氧原子有两种同位素,一种是氧16,一种是氧18,因为氧18有放射性,在自然界不稳定,因此极少见到。我们平时的氧气都是氧16,也就是8个质子8个种子的氧元素。因此氧气的摩尔质量就是16*2=32。水分子的摩尔质量是18=1+1+16。所以同样数量的水分子,只有同样数量的氧分子质量的一半多点儿。

准确的计算应该是饱和溶解氧8.3mg/L,8.3/1000/32=0.000259375摩尔,也即是1.5614375x10-20次方个氧分子。而水分子数量则是1/18摩尔,也就是3.34*10-25次方。即214193个水分子才配了1个氧分子。

回到本图,光合作用的发生,到产生氧气,到新增的氧气数量大于各种水体微生物、生物、有机物分解所需的氧气数量,池塘的溶氧才会到达最低点。这也是为什么溶氧最低点往往落后水温最低点一两个小时的原因。(落后多久,还取决于每个池塘养债的比例)

再加上水体中菌相藻相等物微生物再加上水生动植物再加地理位置气候和天体运动,整个养殖水体的熵量增减规律极难把握。水产养殖高手那是真正的人间高手!

对抗熵增,就要采用其它能量补给,比如阳光,比如化学药品,比如增氧机机械做功等等,才能使得熵增变成熵减。

如果对抗不当,就是灾难片了。


第三部分:怎样增氧

这个老板夜里强制开机时间是2:00-6:00,以图安心,没有使用缺氧自动开机的模式。所以,本图中,我们可以从夜间增氧并没有到达危险区,但仍然增氧了4个小时可以判断出来。

图片

我们建议夜间自动增氧还是固定增氧呢?

我当然是建议自动了啊!夜间完全不缺氧,为何要开增氧机啊?!

你知道增氧机实际上只能对较低的溶氧才有用。

因为增氧机原理是打起来水花与空气接触进行表面交换,第一交换时间很短,第二,只有水体内部氧分子少了,外面的才能进来。所以,里面空余的位置越多(溶氧越低),才有可能补充进来更多的氧分子实现增氧。

养殖户慢慢懂得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懂得这些数据的含义,就会安心的省电又安全的养殖了。


第四部分:午间增氧

图片

接下来说说午间增氧,从绿色可以看出,该用户设置的午间增氧时段是14:00-16:00,因为13:00的时候,也曾经达到了午间增氧的高限,但是并没有增氧,说明时段条件没满足。

同时,由于午间增氧14:00开了增氧机,水体的搅动变大,整体上下交换后,水体的问题上升就变慢了,所以,可以看到14:00-15:50左右,水体温度慢慢上升,而16:00停机后,热水密度小,很快重新占领了水体上层,因此水温出现了大幅增加,短时间内跳升了2度。其实水体表层已经上升了2度这段时间内,只是因为增氧机的搅动,没有集中体现出来,直到增氧机停了,才继续出现分层,而出现了跳升了2度的结果。

16:00之后,广东肇庆的光照还比较强,因此水温维持高位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而且下降速度还比较明显,从17:30到23:30的6个小时,水温从37度降低到了32度,降低了5度。第一说明确实水体量较少,水深较浅。第二,天气晴朗,没有任何云层保温,热量散失很快。


第五部分:夜晚

说完了温度,再看看傍晚后的溶氧,可以看出溶氧在高位缓慢下降,说明今天产生了足够的溶氧,也把足够的溶氧(过饱和的(7.5左右就是这个温度下的饱和溶氧了)),通过午间增氧,存储到了水体下层,这样太阳落山后,即便没有了光合作用产氧,白天的储量也是足够消耗的,因此,照这个下降速度,可以判断整夜都不会出现缺氧的情况。完全可以不开增氧机,高枕无忧的睡大觉了。

图片

第六部分:打分

经过总体分析,池塘溶氧最高到达了藻类健康区附近,说明藻相稳定均衡,全天形成了优秀的波动曲线,夜间也完全无缺氧风险。除了夜间强制增氧浪费了一些本可以节省的电费外,整个管理成功优异,因此,打分95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