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7月河南游记之——从“洛阳博物馆”了解中国古代史

 极简的娜娜姐 2021-07-21

    今天从凌晨开始就一直下大雨,原计划的几处地方都去不了,只能改计划往洛阳城,好在没有往郑州,铺天盖地的新闻说郑州今天下午3点开始遭遇特大暴雨,半天的雨量是全年雨量的总和,到处都积水严重。我们在神垕古镇的时候雨挺大的,不过运气好,跑得快,路上只是下雨。从神垕古镇驱车2个多小时到达洛阳城的“中国国花园”附近入住酒店,下午除了博物馆哪都去不了,好在电话问博物馆有开,但四点后就只出不进了,于是只能冒雨前行,好在只有2公里。可能是下雨的缘故吧,博物馆人很多,找个停车位都不容易。外出旅行跟天气关系太密切了,其实定机票之前我是查了未来一周天气预报的,没显示有雨,结果到了河南第二天就开始下雨,导致很多行程无法如期,真遗憾。


 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阳市洛龙区聂泰路,始建于1958年,但当时的馆址不在这里,这里是2007年底开工 2009年初才建成,2011年才启用并对外开放的,现在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主建筑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外观为大鼎造型,馆前有仿照“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而建的观光塔,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前的观光塔,仿照武周时的“天枢”而建。天枢,是武则天的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乃武周盛世的标志、世界中心的象征。位居世界三大纪功柱(中国武周王朝天枢、罗马图拉真纪功柱、印度阿育王石柱)之首。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标志着中国古代国际地位达到顶峰,是武周帝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统领万国、协和万邦的见证。长寿三年(694年)八月,世界各国元首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黜唐颂周。开元初被唐玄宗销毁。

    展馆共三层,主要展区在一楼,主要展示“河洛文明”,分三个展厅。以时间轴线展现: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的发展历程。

    下面根据展馆图片介绍,通过时间轴线整理考古学家在洛阳考古发现的遗迹和文物来了解中国古代史:

     30万年前,洛阳先民就在这片土地生息繁衍,以狩猎采集为主,洛阳考古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的一些简单工具。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并发明了制造陶器。孟津寨根,偃师高崖裴李岗文化遗址就出头了最早的陶器。

     到8000年——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洛阳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图洛书就是发生在这一带。

     夏朝: 偃师市二里头村就有夏王朝的大型宫殿和宫城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宫城遗址,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城和宫殿建筑的先河。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贵族墓地出土的“绿松石龙型器”放置在墓主人的胸前就是见证,也是中国是“龙的传人”最早的见证。该发现被评为2004年中国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10位帝王大约200年都建都在“都西亳”(偃师商城),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偃师商城发现大型宫殿遗址和“国库”遗址以及人工凿池,引水造景遗址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立为全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

      西周:公元前1047——前77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朝以平东王迁洛邑为标志分西周和东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以长安(镐京)为国都,为加强中原地区广大殷遗民及东南地区方国的统治,周王朝大规模的营建了东都“成周”,从此西周的东西两都城并重,使洛阳成为统治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西周时期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封分、等级、礼乐、世袭制度,也是中国青铜时期最全盛时期。洛阳瀍河两岸分布着大量的王室铸铜遗址和贵族墓地以及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就是洛阳作为东都的见证。

     东周:公元前771年,犬戎举兵攻宗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就是周幽王与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诸侯们拥立太子宜臼继位为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从周平王至周悼王及周赧王共十四王均于王城为国都,即春秋时期。1991年在东周王城出土的“吴王夫差铜剑”就是春秋时期的文物。东周后期自敬王因避王子朝之乱迁都成周,至慎靓王共十一王 ,为战国时期。东周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使人们眼界大为开阔,思想大为解放,适应变革需要的新学术,新思想纷纷涌现。京师洛邑,人文荟萃,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这一时期儒、墨、道、法思想繁荣,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洛阳发现东周时期大量的错金银青铜器,玉器,呈现出与前代完全不同的面貌,给人们带来了清新,活泼,朝气蓬勃的气息与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相适应。东周时期大量的贸易出现,在东周王城出土了大量的“货币”,包括金属铸币,铜贝,空首布,平首布等等就是见证。

    东汉:25—220年。25年刘秀称帝建都洛阳,共196年,是洛阳帝都最辉煌的时期。大一统的汉王朝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对外交流都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仕族经济形成规模。帝都洛阳的宫阙园林壮丽,街市繁华,文人墨客云集,名师大儒荟萃,许多影响世界的科技也在洛阳应运而生。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世界上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建成;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蔡伦发明造纸术;班固作《汉书》;许慎编著《说文解字》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等等,国都洛阳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从东汉洛阳城遗址和东汉墓出土的文物也是最多的。

    魏晋时期:220——317年。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史称“曹魏”,定都洛阳46年。263年蜀被曹灭,洛阳的“关林庙”埋的就是关羽的头颅。当时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抓捕杀害后将头颅送给曹操,曹操念关羽曾经的救命之恩将其以“将侯”之礼厚葬于洛阳城的关林庙。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以洛阳为国都,共52年。魏晋时期贵族生活奢靡,百姓生活困顿,但这一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魏晋人士普遍崇尚老庄,蔑视礼法,形成所谓的“魏晋风度”并受世人的敬仰和效仿。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均在洛阳写下华彩名章。曹植的《洛神赋》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指南车”被誉为天下之名朽。西晋末年连年战乱不止,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开始大量南迁,成为了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客家人的前身。(我的祖先应该就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而北魏时期就建都洛阳。

     北魏时期: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北魏太祖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北魏世祖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北魏高祖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493年北魏高祖孝文帝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在洛阳共42年。

   北魏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无论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规定。例如:随迁而来的胡人改籍贯为洛阳人;死后不准还葬原籍;下令鲜卑胡人不准穿胡服该穿汉服;提倡汉语,30岁以下男女不准说鲜卑语;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姓;如:拓跋改为元姓;禁止同姓通婚,鼓励与汉人通婚;这些汉化措施使北魏焕然一新,积极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北魏的国力快速强盛。洛阳城里建立的“四夷馆”“四夷里”就是供外国人居住的场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北魏洛阳城。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到达顶峰,迁都洛阳后开始开凿龙门石窟,修建皇家寺院永宁寺,据记载当时洛阳城的寺院达到1367座之多。考古发现北魏的洛阳城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永宁寺塔雄伟高大,出土的泥塑造型无与伦比。孝文帝的“长陵”,宣武帝的“景陵”,孝明帝的“定陵”,孝庄帝的“静陵”都在洛阳。北魏墓出土的胡人、西域人及骆驼都是当时国际大都会的见证。

     隋唐时期: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末大乱严重分裂,经过九年的统一战争唐朝建立。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是开国皇帝,主要的贡献是创立新的选官制度;创立《开皇律》;律法不比南北朝时更加残酷,兴建义仓;简化地方官制。隋文帝时期,国家繁荣强盛,政治清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好局面,为了纪念隋文帝的功绩,人们把隋文帝时期尊称为“开皇之治”。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营建东都洛阳,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成为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心。绵远数千里的大运河,宛如人间天河,堪称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第一座丰碑。隋唐洛阳城也是始建于隋炀帝的605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但因过度残暴的征敛民工,导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规模起义,发生严重战乱,人口锐减。叛军反,隋炀帝逃到江都,被缢弑于江都,仅存在了几十年隋朝便宣告灭亡。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唐朝建都长安,唐高宗李治中后期政权基本掌握在武则天之手,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之子李显继位,因与武则天不合被废,后李旦继位,690年再被废,武则天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周”即“武周”,迁都洛阳(号称神都),改立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武则天在洛阳称帝时67岁到82岁去世共执政15年。这期间大力改建洛阳城,修建“天堂”“名堂”“上阳宫”等一系列宫殿,同时在龙门修建香山寺,开凿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据说大佛的面相就是武则天本人。武则天去世前还政于李唐,留遗诏:“去帝号,称大圣则天皇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陕西乾陵。我们现在看到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主要就是记载这一段历史(另外篇幅说明)。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也得到大力发展,与东西方各国的联系达到空前。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都在洛阳乃至全国各地建立寺院和移民。西欧,中亚,日本,印度等等“万国来朝”。玄奘西天取经,洛阳大福先寺高僧道璇东渡日本,成为日本华严始祖都发生在这个时期。755年12月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从兴到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崛起,诸侯割据,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之907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统治中原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曾先后建都洛阳。后汉、后周则以洛阳为西京。到960年宋朝建立,中国南北再次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达到一个新高峰。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

     五代十国国家战火纷飞,洛阳城也遭受战火所毁,北宋之后重建洛阳城。无论皇室宫殿还是士大夫园林,老百姓居所都得到大力修建。北宋实行两京制,以汴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洛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文教昌盛,名流云集。程颐,程颢在此创立“洛学”,奠定了程朱理学的基础;司马光著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北宋洛阳名园林立;牡丹广植;洛阳成为一座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国际性大都市。

     北宋之后洛阳不再成为帝都,但作为中国的名城地位仍在。

    博物馆的结束语这样写到: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人类从洪荒走来,如滔滔江河之水,冲刷着愚昧和局限,创造着文明、国家、制度、礼仪、哲学、宗教、科技和工艺,形成林林总总,蔚成大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文明集合体的形成和积淀过程,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当人类的科技手段尚不能超越光速,不能驾驭驰光的时候,由于时间的一维性。我们无法回归历史,面对面与祖先把手言欢,表达无限崇敬。博物馆是收藏展示历史实物,体验和感悟历史,与祖先心灵交流对话的殿堂,是据真理最近的地方。

   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内核。巡游洛阳博物馆的历史陈列。犹如跋涉于历史长河。石器时代的粗粝,青铜时代的庄严,铁器时代的辉煌,处处体现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力。这种取之不尽的历史智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是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根基。

    拥有十三朝古都的洛阳给我们留下无限的精神财富 。洛阳不止有辉煌的过去,更有光明的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洛阳将迎来新的腾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