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硕儒陈荣捷详注《近思录》: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亮哥eoim8x8y62 2021-07-21



在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列的中国人必读的古典文化书单中,《近思录》与《论语》并列为九本必读书之一。

1175年,一代大儒朱熹和吕祖谦携手合编了《近思录》。二人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位理学大师的大量作品中精选出六百二十二则语录,分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结集成书,详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尽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近思录》颇为陌生。但事实上,本书曾畅销近八百年,曾经读书人人手一册,被钱穆先生认为可以与“五经”相提并论。

一代硕学鸿儒陈荣捷先生(1901-1994)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哲学和朱子学研究权威,他192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相继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校任教,1951年担任达特茅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是当时东方学人在美国所任最高学术职务。


陈荣捷先生穷毕生心血,集一百一十多种《近思录》注评精华,终成《近思录详注集评》一书,博采众长,堪称《近思录》注解珍本。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近思录》中

塑造我们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的名句

欲读懂朱熹,必先看《近思录》;欲读懂《传习录》,必先读懂《近思录》。

将先贤的真知灼见以语录体的形式来呈现的经典,我们熟悉的是《论语》《道德经》《传习录》等,同样的经典《近思录》虽然畅销近八百年年,曾经读书人人手一册,在现当代却被忽视和严重低估。如今人人都追捧《传习录》,殊不知宋以后塑造、奠定中国人乃至东亚人文化性格和思维方式的是《近思录》。

《近思录》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汇编北宋四位大思想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600多则精彩语录,高度浓缩四位大师的思想精华,有“性理诸书之祖”之称。钱穆先生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而我们知道,理学在宋以后主宰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的思想七八百年。

周敦颐、张载

程颐、程颢

《近思录》还起着承前启后的经典作用。一方面它总结、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另外一方面为阳明心学提供了丰腴的思想素材。正如台湾学者朱高正所言:“没有《近思录》的基础,你去读《传习录》,你自以为懂,其实是不懂的。”

更为重要的,《近思录》是了解朱熹思想的起点。朱熹在编撰《近思录》时正处于创作的井喷期,当时他已完成对周敦颐、张载代表作的解读,也将二程著作整理完备,思想成熟,对于大师们的思想与作品了然于胸。在《近思录》中,他巧妙地把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之说与二程性命学说贯通融会,把宋代理学的源头从二程推到周敦颐,又将张载的《西铭》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使自己的思想不再限于二程学,融会北宋四子学说于一体。可以说,朱熹用周、程、张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简明精巧的理学体系,《近思录》的问世是朱熹学派及其思想确立的标志。

《近思录》编好之后,朱熹的整个思想体系基本上就定型了,后来只是做了一些完善的工作而已。所以,欲读懂朱熹,必先读《近思录》。朱熹称《近思录》为“圣学之阶梯”。他解释说,《四书》是儒学元典《五经》的入门阶梯,《大学》是《四书》的纲领,《近思录》按大学“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规模来编辑周、程、张四子语录,所以读《近思录》可以和《大学》相补充,并循级而上,渐登圣学殿堂。如果说《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浓缩版《大学》,《近思录》便是完整版《大学》。从内容来看,《近思录》广博而贴己,集“古圣贤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要”,谈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天地是怎样构成的,人性是怎么来的,人的气质如何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如何提升自我的修养,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经过几百年持续不断的传播,《近思录》中的思想*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现代读者若想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堂奥,阅读《近思录》是一条终南捷径。国际朱子学泰斗陈荣捷的《近思录详注集评》堪称《近思录》注解珍本,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朱注朱”,二是博采众长。

《近思录》问世后,朱熹有许多议论、评说文字散见于各书,是理解《近思录》*好的注脚。陈荣捷选用朱子论述八百多条,“以朱注朱”,一不离本意,二容易理解,因为朱熹极善于用浅显的比喻来让人理解深奥的内容。陈荣捷博采众长,从叶采、江永等《近思录》优秀注本中精挑细选,又从日本、朝鲜学者的注本中筛选注评,辑录评语不在于多而全,而在于恰当而精辟。有一条便一语中的的,也有从多个角度对一句话的理解进行多层次阐释的,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准确、深入理解经典的含义。

如果你想读懂《近思录》,《近思录详注集评》无疑是不二之选。

《近思录》中的名句很多,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兹举例如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学者须要务实,不要近名方是。

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逦,莫不阔步,及到峻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天下事,大患只是畏人非笑。不养车马,食粗衣恶,居贫贱,皆恐人非笑。不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亦不恤,“惟义所在”。

人心常要活,则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

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心要在腔子里。只外面有些隙罅,便走了。 

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

养民之道,在爱其力。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