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0个西湖!郑州排水系统遭质疑,网友提出引水入黄河,能行吗?

 地理那些事 2021-07-21

河南郑州的暴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特大暴雨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单日降雨量达552.5毫米,小时降雨、单日降雨均突破自1951年郑州国家级气象站建站以来70年的历史记录,此前郑州一年的降水量也就6640毫米左右,如今三天是下了全年的量,气象学角度上将小时降水、单日降水都超过了千年一遇,截止到21日降雨仍在继续,据气象台报道降雨将持续到本月23号前后。

这次持续性强暴雨,形成原因据悉有三个,一个是受台风的影响,“烟花”台风远程控制河南降雨,听起来有点背锅的感觉,不过专家解释说,台风烟花虽然距离河南省接近2000公里,但是在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引导下不断把大量的水汽通过东风源源不断的从海上送到陆地,在河南集结,产生降雨。

第二个原因是地形,水气在遇到太行山、伏牛山后,在山前出现辐合抬升、地形导致降雨范围集中,并且降雨强。

第三个是大气,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导致降雨持续时间长,目前只能等烟花靠近我国后,大气环流形势得到调整,水汽来源被截断之后,河南的雨才会停止。

目前,河南暴雨已致25人死亡7人失联,并且出现了受灾的情况,转移群众达十万余人,多人民子弟兵和地武警消防官兵、地方救援力量等支援河南,“热干面为胡辣汤加油”、一些明星纷纷捐款捐物等等。天灾无情,人却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团结一致,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都能度过。

然而,大灾面前却仍有不少人吐槽,不少人质疑郑州的排水系统,甚至崇洋媚外,国外的排水系统如何的强,国内的排水系统如何的差;还有人出“奇招”,郑州内涝如此严重,为何不把水排入黄河?

质疑郑州排水系统的问题,这里必须科普一下,此次郑州暴雨多严重,可能提出此问题的人应该没有什么概念。1小时200毫米的降水,按郑州区域面积7446平方公里的面积计算,就是一个小时下了7446*1000*1000*0.2019米=15.57亿立方米,也就是说仅1小时就降下了15.57亿立方米的水。

对于这个数字或许还有人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这15.57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150个杭州西湖库容,也就是说在一个小时内将150个西湖的水倒入郑州。

如果再拿长江径流量作比较,已知长江的年径流量约为10000亿立方米,换算成小时径流量约为1.14亿立方米,也就是说郑州1小时的降雨量相当于将12条长江入海口的水量往郑州灌了一个小时,这样进行对比总该有概念了吧!

而自7月17日以来,郑州全市累计平均降水量达449毫米,上面计算的数值还要提高2倍多,受灾程度可想而知。

通过现场的视频我们也可以看出,雨可以说不是下而是往下倒。如此大的降雨量,试问什么样的排水系统能承受?一向被人吹嘘的德国排水系统,在刚过去的德国洪灾中,一个小时降水将近81毫米,排水系统就崩溃了。

当前郑州暴雨间歇性暂停,街道的水已经降了大半,不少街道交通已经恢复正常,也许郑州的排水系统确实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例如郑州年均降雨量基本上在600毫米左右,无法满足如此大的强降雨,但全部归咎于它未免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感觉。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网上还有不少“热心人”、“键盘侠”,为郑州此次暴雨排涝“出谋划策”,高人出奇招:将洪水引入黄河,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至此,如果不是提出者对郑州完全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水是怎样汇入江河的,那就必须怀疑提出者是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了。

众所周知,黄河下游很多河段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地上悬河,不用再解释,一个“悬”字应该能说明一切了吧。黄河下游在河南段几乎是地上河,河床都高出地面七八米,别说往里灌水了,此次暴雨洪灾,黄河还需严防决堤的风险,黄河不往外泄就不错了,还想这往里排水,靠抽水泵抽吗?实在是不知道在想什么。

当然,这里也衍生出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正是因为黄河下游几乎都是地上河,因此河两岸也就成为分水岭,黄河下游流域面积除了大汶河基本上就是她的干流了。

而河流流域是按照集雨区(分水岭)来划分的,虽然郑州就位于黄河南岸,但地势较低无法为黄河注入径流,故而并非黄河流域,而是属于淮河流域,地表水通过颍河、贾鲁河等河流然后汇入淮河干流。

此次暴雨已经导致黄河的支流枯河出现决口,武警河南省总队机动支队派出了200名官兵、携带冲锋舟和皮划艇紧急赶赴现场,加固堤坝、堵住缺口、转移群众。另外暴雨已经造成了32座大中型水库超限了,同样危及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且最关键的就是黄河,更是千万不能出岔子,黄河一旦出现决堤,那灾情就更糟糕了。

大灾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如何能众志成城度过此次难关,密切关注灾情,转发救援者的信息,尽可能的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希望灾难赶快过去,希望大家都可以平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